9CaKrnJFW1I oversea.huanqiu.comarticle华媒:揭秘中国“巨浪”潜射弹道导弹 存8年终成正果/e3pmt7bdh/e3pn5250c《中国航天报》不久前的一篇题为《热血铸神剑 丹心谱青史》的报道中,提到了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总师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型号研制的英雄事迹。作为国家的第二次核反击力量,巨浪系列潜射弹道导弹见证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出鞘》本期关注中国潜射弹道导弹发展历程。作为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的代号,“巨浪”原名“巨龙”,但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改为“巨浪”。60年代末,和09II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配套的巨浪-1正式上马研制,由此揭开了中国潜射弹道导弹40多年发展的序幕。图为巨浪-1在研制中首创陆上发射筒发射试验这一无奈“土法上马”的流程。由于年代所限,巨浪-1研制条件颇为简陋,很多美俄研制潜地弹时用的复杂试验设备我国均难以制备。比如模型弹入水深度试验就是直接在当时刚落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往下扔......尽管条件非常艰苦,我国仍于1969-1988年期间先后在陆上和水下成功发射了多达65枚巨浪-1的模型弹和遥测弹。由于当时薄弱的技术储备,巨浪-1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当时国际标准相比是很低的,尤其是结构重量偏大,影响了燃料储量,导致其射程较低。差不多同样的尺寸重量,比巨浪-1早10年以上的美国“北极星”导弹后期型可以打4000km,还是多弹头的。而单弹头的巨浪-1只有1700km的射程。虽然前期的发射经历过多次失败(上),但在全国各部门“上下大协作”的推动下,1982年,巨浪-1全程遥测弹仍由200号常规动力弹道导弹试验潜艇在水下发射成功。1988年,首次在09II型406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水下发射成功(下)。而这次的发射成功,实际上也意味着型号研制的结束。虽然早在1988年3月,海军就召开了巨浪-2技战术指标、使用要求及技术攻关论证会,并得到国防科工委批准,海军试验基地还进行了模型弹水下弹射试验。但由于技术难度较大等原因,该型号被长期搁置。连长期承担潜射弹道导弹实验任务的200艇也“刀枪入库”,被长期封存达8年之久。幸好第二炮兵部队此时需要一种东风-3的换代型号,要求使用反应速度更快生存力更强的固体燃料弹,此时国内唯一的固体燃料弹就是巨浪-1,于是乎上演了一出“巨浪上陆”的好戏,巨浪-1成功变身东风-21,由此诞生了如今二炮独树一帜的中程弹道导弹体系,当然这也是另外一段故事了。而在90年代巨浪-2被搁置时,海军提出利用此时正在研制中的东风-21增程型东风-21甲的技术改进巨浪-1。今天看来这一决策至关重要,不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也保留了人才队伍和科研生产单位。最终射程为巨浪-1两倍有余的巨浪-1A于9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实现了“东风下海”。巨浪-1A虽然射程有所提高,但技术上仍只是一种中程弹,想对美进行第二次核打击,仍需射程达到8000km以上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1999年5月8日,美国悍然空袭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经历“9958”耻辱之后,中央军委立刻指示巨浪-2型恢复研制,同年09IV型首艇开工。1999年10月,中央军委赋予200号潜艇试验发射新型导弹任务。已经封存8年的200号潜艇重整旗鼓,改装新型发射筒,以便发射巨浪-2型导弹。2010年8月1日,200艇获“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截至2010年10月,200艇共进行了15次JL-2模型弹和遥测弹发射试验,功勋卓著。作为“新东风下海”的产物,同为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巨浪-2的发展和几乎同时研制的东风-31A关系密切。通过在弹体上采用芳纶材料和使用比冲值更高的NEPE推进剂等先进技术,巨浪-2弹头重量和最大射程均不输于东风-31A,技术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相对巨浪-1更是无比巨大的跨越。虽然2003年巨浪-2首次陆上试射试验成功,但在之后多次试射特别是水下试验中仍多次出现事故,包括导弹未能发射出筒,弹体折断等等。在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关下,巨浪-2进行了重大设计改进。2011年7月20日,修改设计后首次水下发射遥测弹成功。8月5日,一院召开了祝捷表彰大会。新浪军事认为,前期发射屡遭失败主要是缺乏经验。美苏法从中程到洲际潜地弹都历经多个型号数十年,而我国只有巨浪-1的经验,中间还断过线,直接上洲际弹跨度太大。另外,试验设备的不足,以及导弹本身为了追求先进而设计稍显复杂,也是导致巨浪-2的试验过程波折不断的原因。苦尽甘来,2011年12月30日,2012年8月16日,200艇两次水下发射遥测弹试验均获得成功,宣布巨浪-2最终定型。2013年初,为两代潜射导弹实验做出巨大贡献的200艇退役。其“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称号传给了032型常规动力综合试验潜艇(201艇),也就是军迷们俗称的“胖头鱼”。2013年10月,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海军上将视察航天一院,“感谢集团公司一直以来对海军的支持,并对重点武器领域能力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12月22日,09IV型某艇执行巨浪-2水下发射试验成功(代号9213任务),标志巨浪-2完成战备值班前的最后一步。和巨浪-2配套的09IV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长征9号”于1999年开始建造,2004年7月完工,先后完成极限深潜、水下高速、深海发射战雷等多个科目试验与考核,并于2013年完成了至关重要的弹艇匹配试验,即前文说的09IV水下发射巨浪-2高弹道全程发射试验,于2014年开始战备值班。说起弹道导弹核潜艇,其排水量、载弹量,导弹本身的性能,以及航速和噪音水平等指标更引人注目,而其导弹发射系统的技术则较少被人关注。弹道导弹核潜艇通常携带12-16枚弹道导弹,在执行战略核反击任务时,能否尽量压缩齐射时间,打出全部的导弹,是保证核反击效果的关键。巨浪-2发射筒采用了硬凸膜技术,其承载能力强,使潜艇在水下发射时候能将准备发射的发射筒盖全部打开,节省发射时间;而且在导弹出筒前自行裂开,对导弹的冲击小,有利于保持内弹道的稳定。凸膜内面形成的凹面,则可以扩大发射筒容积。可见硬凸膜技术对潜艇技战术性能的提高。目前09IV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至少已有3艘服役,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09IV最终将服役4-5艘。虽然在艇本身的技术上,09IV和美俄法英这些国家的先进弹道导弹核潜艇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技术差距。但通过09IV和巨浪-2这种技术先进导弹的组合,我国终于拥有了可靠的战略核反击能力。虽然当今世界还没有到核大战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候,但历史告诉我们,时刻不忘枕戈待旦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路艰难走来修成正果的09IV和巨浪-2仅仅是中国海军战略核威慑新时代的开始,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先进的国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出鞘》明天与您再见!1417742160000责编:李圣依新华网141774216000011["9CaKrnJFVGr","9CaKrnJFVBY","9CaKrnJFVfR","9CaKrnJFUp0","9CaKrnJFTFB"]{"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中国航天报》不久前的一篇题为《热血铸神剑 丹心谱青史》的报道中,提到了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总师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型号研制的英雄事迹。作为国家的第二次核反击力量,巨浪系列潜射弹道导弹见证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出鞘》本期关注中国潜射弹道导弹发展历程。作为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的代号,“巨浪”原名“巨龙”,但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改为“巨浪”。60年代末,和09II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配套的巨浪-1正式上马研制,由此揭开了中国潜射弹道导弹40多年发展的序幕。图为巨浪-1在研制中首创陆上发射筒发射试验这一无奈“土法上马”的流程。由于年代所限,巨浪-1研制条件颇为简陋,很多美俄研制潜地弹时用的复杂试验设备我国均难以制备。比如模型弹入水深度试验就是直接在当时刚落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往下扔......尽管条件非常艰苦,我国仍于1969-1988年期间先后在陆上和水下成功发射了多达65枚巨浪-1的模型弹和遥测弹。由于当时薄弱的技术储备,巨浪-1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当时国际标准相比是很低的,尤其是结构重量偏大,影响了燃料储量,导致其射程较低。差不多同样的尺寸重量,比巨浪-1早10年以上的美国“北极星”导弹后期型可以打4000km,还是多弹头的。而单弹头的巨浪-1只有1700km的射程。虽然前期的发射经历过多次失败(上),但在全国各部门“上下大协作”的推动下,1982年,巨浪-1全程遥测弹仍由200号常规动力弹道导弹试验潜艇在水下发射成功。1988年,首次在09II型406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水下发射成功(下)。而这次的发射成功,实际上也意味着型号研制的结束。虽然早在1988年3月,海军就召开了巨浪-2技战术指标、使用要求及技术攻关论证会,并得到国防科工委批准,海军试验基地还进行了模型弹水下弹射试验。但由于技术难度较大等原因,该型号被长期搁置。连长期承担潜射弹道导弹实验任务的200艇也“刀枪入库”,被长期封存达8年之久。幸好第二炮兵部队此时需要一种东风-3的换代型号,要求使用反应速度更快生存力更强的固体燃料弹,此时国内唯一的固体燃料弹就是巨浪-1,于是乎上演了一出“巨浪上陆”的好戏,巨浪-1成功变身东风-21,由此诞生了如今二炮独树一帜的中程弹道导弹体系,当然这也是另外一段故事了。而在90年代巨浪-2被搁置时,海军提出利用此时正在研制中的东风-21增程型东风-21甲的技术改进巨浪-1。今天看来这一决策至关重要,不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也保留了人才队伍和科研生产单位。最终射程为巨浪-1两倍有余的巨浪-1A于9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实现了“东风下海”。巨浪-1A虽然射程有所提高,但技术上仍只是一种中程弹,想对美进行第二次核打击,仍需射程达到8000km以上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1999年5月8日,美国悍然空袭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经历“9958”耻辱之后,中央军委立刻指示巨浪-2型恢复研制,同年09IV型首艇开工。1999年10月,中央军委赋予200号潜艇试验发射新型导弹任务。已经封存8年的200号潜艇重整旗鼓,改装新型发射筒,以便发射巨浪-2型导弹。2010年8月1日,200艇获“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截至2010年10月,200艇共进行了15次JL-2模型弹和遥测弹发射试验,功勋卓著。作为“新东风下海”的产物,同为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巨浪-2的发展和几乎同时研制的东风-31A关系密切。通过在弹体上采用芳纶材料和使用比冲值更高的NEPE推进剂等先进技术,巨浪-2弹头重量和最大射程均不输于东风-31A,技术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相对巨浪-1更是无比巨大的跨越。虽然2003年巨浪-2首次陆上试射试验成功,但在之后多次试射特别是水下试验中仍多次出现事故,包括导弹未能发射出筒,弹体折断等等。在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关下,巨浪-2进行了重大设计改进。2011年7月20日,修改设计后首次水下发射遥测弹成功。8月5日,一院召开了祝捷表彰大会。新浪军事认为,前期发射屡遭失败主要是缺乏经验。美苏法从中程到洲际潜地弹都历经多个型号数十年,而我国只有巨浪-1的经验,中间还断过线,直接上洲际弹跨度太大。另外,试验设备的不足,以及导弹本身为了追求先进而设计稍显复杂,也是导致巨浪-2的试验过程波折不断的原因。苦尽甘来,2011年12月30日,2012年8月16日,200艇两次水下发射遥测弹试验均获得成功,宣布巨浪-2最终定型。2013年初,为两代潜射导弹实验做出巨大贡献的200艇退役。其“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称号传给了032型常规动力综合试验潜艇(201艇),也就是军迷们俗称的“胖头鱼”。2013年10月,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海军上将视察航天一院,“感谢集团公司一直以来对海军的支持,并对重点武器领域能力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12月22日,09IV型某艇执行巨浪-2水下发射试验成功(代号9213任务),标志巨浪-2完成战备值班前的最后一步。和巨浪-2配套的09IV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长征9号”于1999年开始建造,2004年7月完工,先后完成极限深潜、水下高速、深海发射战雷等多个科目试验与考核,并于2013年完成了至关重要的弹艇匹配试验,即前文说的09IV水下发射巨浪-2高弹道全程发射试验,于2014年开始战备值班。说起弹道导弹核潜艇,其排水量、载弹量,导弹本身的性能,以及航速和噪音水平等指标更引人注目,而其导弹发射系统的技术则较少被人关注。弹道导弹核潜艇通常携带12-16枚弹道导弹,在执行战略核反击任务时,能否尽量压缩齐射时间,打出全部的导弹,是保证核反击效果的关键。巨浪-2发射筒采用了硬凸膜技术,其承载能力强,使潜艇在水下发射时候能将准备发射的发射筒盖全部打开,节省发射时间;而且在导弹出筒前自行裂开,对导弹的冲击小,有利于保持内弹道的稳定。凸膜内面形成的凹面,则可以扩大发射筒容积。可见硬凸膜技术对潜艇技战术性能的提高。目前09IV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至少已有3艘服役,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09IV最终将服役4-5艘。虽然在艇本身的技术上,09IV和美俄法英这些国家的先进弹道导弹核潜艇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技术差距。但通过09IV和巨浪-2这种技术先进导弹的组合,我国终于拥有了可靠的战略核反击能力。虽然当今世界还没有到核大战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候,但历史告诉我们,时刻不忘枕戈待旦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路艰难走来修成正果的09IV和巨浪-2仅仅是中国海军战略核威慑新时代的开始,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先进的国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出鞘》明天与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