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CHBt作者:李圣依oversea.huanqiu.comarticle美华媒:打击腐败 中国才能离诺奖更进一步/e3pmt7bdh/e3pmtblha美国《侨报》10月15日文章,原题:腐败的科研体制产生不了诺奖得主眼下世界正沉浸于“诺贝尔奖时刻”,与科学类诺奖一向无缘的中国,则正忙于对科研“恶性问题”的集中声讨。“恶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沦为“圈钱项目”,科研经费“挤占挪用”严重,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些诟病已在中国的学术领域潜行多年。数日前的“科技创新”发布会上,科技部长万钢对大陆科研腐败现状连抛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经济学家张维迎则在另一公开场合透露,大陆各高校争相向上头索要经费,某知名大学曾因经费花不完被罚了几千万元人民币。部长的愤怒、学者的报料之外,更有详实数据的支撑。新华社梳理近年上百份审计报告后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套、骗、吞、贪、造假等手段“黑”科研经费,动辄几十万、数百万乃至上亿,用于小团体福利、请客吃饭、考察旅游、买车买房……人们无奈地调侃“科研经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目睹着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再次被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学者“垄断”,一边遭受着大陆“有数据有案例”的科研黑洞的冲击,每位海内外华侨华人都是同样的“愤怒”、“痛心”与“错愕”。从感情的角度,我们盼望中国本土学者也能在科学类诺奖上实现“零的突破”,但回到理性的角度,我们也比谁都清楚,巨大的科研腐败黑洞又如何孕育得了诺奖得主?当其他国家的学者是与新发现、新成果等荣耀联系在一起时,大陆的科研人员却频频成为丑闻的主角,接受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拷问。比如,今年3月,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2012年底,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海归博士段振豪,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获刑13年,二审维持原判。陈英旭和段振豪原本都是优秀的科学精英,耀眼的履历与科研的才华有目共睹,但浸淫于科研经费侵吞成风的氛围,他们没能把持住学者的良心、没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投机取巧钻了科研审批的漏洞,迈出了身败名裂的一步。不知还有多少未被查处的陈英旭们、段振豪们,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下变坏,同时也葬送着自己的科研前程和国家的创新希望。巨大的科研腐败黑洞,不是只有几个人兴风作浪,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项目审批机构、财务报销机构等涉事方长年默许、纵容甚至利益勾兑的结果。要杜绝立项黑幕、堵上经费挪用的漏洞,唯有把监管之网织得更密实,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为此,万钢决心要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和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同行业、相关企业看看”,让潜规则无处隐藏,让钱花在刀刃上,中国才能离诺奖更进一步。1381974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xuwenqi环球网138197412000011["9CaKrnJzYLU","9CaKrnJvNNv","9CaKrnJubfw","9CaKrnJtXui"]{"email":"xuwenqi@huanqiu.com","name":"xuwenqi"}
美国《侨报》10月15日文章,原题:腐败的科研体制产生不了诺奖得主眼下世界正沉浸于“诺贝尔奖时刻”,与科学类诺奖一向无缘的中国,则正忙于对科研“恶性问题”的集中声讨。“恶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沦为“圈钱项目”,科研经费“挤占挪用”严重,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些诟病已在中国的学术领域潜行多年。数日前的“科技创新”发布会上,科技部长万钢对大陆科研腐败现状连抛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经济学家张维迎则在另一公开场合透露,大陆各高校争相向上头索要经费,某知名大学曾因经费花不完被罚了几千万元人民币。部长的愤怒、学者的报料之外,更有详实数据的支撑。新华社梳理近年上百份审计报告后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套、骗、吞、贪、造假等手段“黑”科研经费,动辄几十万、数百万乃至上亿,用于小团体福利、请客吃饭、考察旅游、买车买房……人们无奈地调侃“科研经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目睹着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再次被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学者“垄断”,一边遭受着大陆“有数据有案例”的科研黑洞的冲击,每位海内外华侨华人都是同样的“愤怒”、“痛心”与“错愕”。从感情的角度,我们盼望中国本土学者也能在科学类诺奖上实现“零的突破”,但回到理性的角度,我们也比谁都清楚,巨大的科研腐败黑洞又如何孕育得了诺奖得主?当其他国家的学者是与新发现、新成果等荣耀联系在一起时,大陆的科研人员却频频成为丑闻的主角,接受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拷问。比如,今年3月,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2012年底,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海归博士段振豪,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获刑13年,二审维持原判。陈英旭和段振豪原本都是优秀的科学精英,耀眼的履历与科研的才华有目共睹,但浸淫于科研经费侵吞成风的氛围,他们没能把持住学者的良心、没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投机取巧钻了科研审批的漏洞,迈出了身败名裂的一步。不知还有多少未被查处的陈英旭们、段振豪们,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下变坏,同时也葬送着自己的科研前程和国家的创新希望。巨大的科研腐败黑洞,不是只有几个人兴风作浪,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项目审批机构、财务报销机构等涉事方长年默许、纵容甚至利益勾兑的结果。要杜绝立项黑幕、堵上经费挪用的漏洞,唯有把监管之网织得更密实,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为此,万钢决心要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和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同行业、相关企业看看”,让潜规则无处隐藏,让钱花在刀刃上,中国才能离诺奖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