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B6EZ作者:阿米尔·塔赫里 乔恒oversea.huanqiu.comarticle阿媒:中国人正在阅读且能读自己喜欢的书/e3pmt7bdh/e3pmt7g91沙特阿拉伯《中东日报》网站6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人读什么书?几十年来,学者一直琢磨,中国不接受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能否建立起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这个问题如今仍无解。研究一下中国精英们读什么书,或许能看出些眉目。40年前我第一次访华时,这个国家唯一常见的书是著名的毛泽东红宝书。每个宾馆客房都放上一本,就像西方酒店都有圣经。虽然书店寥寥,我们接触到的中国人却人手一本。我对这种小红书怀有特别感情。1962年还在念书时,我用了一个周末把红宝书及“伟大舵手”的诗词翻译成波斯文。这些经典的语录让我想起姑姑的智慧箴言,但上月(再访华时)却无处可寻。去了几家书店——没错,如今在中国书店随处可见,都没看到一本红宝书。在七层楼的上海书城,店员也只承诺该书将来会到货,何时不得而知。 那如今中国人究竟在读什么书?答案很简单。很多人在读西方哲学家的作品,既有古典的,也有近现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在这里自有读者群,旧资产阶级哲学家如黑格尔等人亦是如此。令人意外的是,一些保守和新保守哲学家如霍布斯、尼采和海德格尔也颇受欢迎。此外还有汉娜·阿伦特、卡尔·施密特等等。为何中国人会对这后一批哲学家感兴趣?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正面临个人自由与政治秩序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能想象的最糟噩梦就是国家崩溃和混乱,甚至最差的独裁都比无政府状态好。关键在于如何从威权过渡到自由,却不用经历无序状态——或是中国人所说的“乱世”煎熬。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找到了神奇的政治模式,于是试图在西方著作中寻找。这造成一些有趣现象。比如在西方读者眼中,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无非是些陈词滥调,中国人则如饥似渴,从中寻找对他们自己事务的隐秘洞见。奥巴马的自传、布什的《抉择时刻》和切尼的回忆录也有市场。罗姆尼的传记也是——中国人怎么会想读他的传记?对政治书籍感兴趣,并不等于中国读者对文学漠不关心。到上海和北京的书店逛逛便知。他们对西方经典作品,特别是从拉丁语、希腊文、法语和英语翻译过来的作品,兴趣日浓。更有趣的是,还有种面向想学西方语言者的“自学”书。就在北京的大书店专攻管理、商务及市场相关的译文书的同时,西方畅销书,如《哈利·波特》也有不少读者……虽然中国人读书兴趣扩展很快,但就阅读而言,仍落后于邻国。中国人平均每年才读两本书。而日本人是9本,韩国人是12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似乎较随意,没什么计划——这点同其资本主义经济一样。中国读者就像饥肠辘辘的人突然被送到一场宴会,桌上摆满他不认识的各种美味。一开始,他又饿又好奇,狼吞虎咽,抓到什么就往嘴里塞。这可能导致知识消化不良。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是可克服的。重要的是拿起书来阅读,即便起初读的只是巴黎电话号码簿。好消息是,中国人正在阅读,且基本上能读自己喜欢的书。另外,他们不再看红宝书了。(作者阿米尔·塔赫里,乔恒译)13726173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阳环球时报137261730000011["9CaKrnJtFcC","9CaKrnJsFx9","9CaKrnJqmqL","9CaKrnJolc5"]{"email":"zhangyang@huanqiu.com","name":"张阳"}
沙特阿拉伯《中东日报》网站6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人读什么书?几十年来,学者一直琢磨,中国不接受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能否建立起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这个问题如今仍无解。研究一下中国精英们读什么书,或许能看出些眉目。40年前我第一次访华时,这个国家唯一常见的书是著名的毛泽东红宝书。每个宾馆客房都放上一本,就像西方酒店都有圣经。虽然书店寥寥,我们接触到的中国人却人手一本。我对这种小红书怀有特别感情。1962年还在念书时,我用了一个周末把红宝书及“伟大舵手”的诗词翻译成波斯文。这些经典的语录让我想起姑姑的智慧箴言,但上月(再访华时)却无处可寻。去了几家书店——没错,如今在中国书店随处可见,都没看到一本红宝书。在七层楼的上海书城,店员也只承诺该书将来会到货,何时不得而知。 那如今中国人究竟在读什么书?答案很简单。很多人在读西方哲学家的作品,既有古典的,也有近现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在这里自有读者群,旧资产阶级哲学家如黑格尔等人亦是如此。令人意外的是,一些保守和新保守哲学家如霍布斯、尼采和海德格尔也颇受欢迎。此外还有汉娜·阿伦特、卡尔·施密特等等。为何中国人会对这后一批哲学家感兴趣?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正面临个人自由与政治秩序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能想象的最糟噩梦就是国家崩溃和混乱,甚至最差的独裁都比无政府状态好。关键在于如何从威权过渡到自由,却不用经历无序状态——或是中国人所说的“乱世”煎熬。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找到了神奇的政治模式,于是试图在西方著作中寻找。这造成一些有趣现象。比如在西方读者眼中,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无非是些陈词滥调,中国人则如饥似渴,从中寻找对他们自己事务的隐秘洞见。奥巴马的自传、布什的《抉择时刻》和切尼的回忆录也有市场。罗姆尼的传记也是——中国人怎么会想读他的传记?对政治书籍感兴趣,并不等于中国读者对文学漠不关心。到上海和北京的书店逛逛便知。他们对西方经典作品,特别是从拉丁语、希腊文、法语和英语翻译过来的作品,兴趣日浓。更有趣的是,还有种面向想学西方语言者的“自学”书。就在北京的大书店专攻管理、商务及市场相关的译文书的同时,西方畅销书,如《哈利·波特》也有不少读者……虽然中国人读书兴趣扩展很快,但就阅读而言,仍落后于邻国。中国人平均每年才读两本书。而日本人是9本,韩国人是12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似乎较随意,没什么计划——这点同其资本主义经济一样。中国读者就像饥肠辘辘的人突然被送到一场宴会,桌上摆满他不认识的各种美味。一开始,他又饿又好奇,狼吞虎咽,抓到什么就往嘴里塞。这可能导致知识消化不良。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是可克服的。重要的是拿起书来阅读,即便起初读的只是巴黎电话号码簿。好消息是,中国人正在阅读,且基本上能读自己喜欢的书。另外,他们不再看红宝书了。(作者阿米尔·塔赫里,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