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Tax oversea.huanqiu.comarticle港媒:揭秘淮河阻击战战果 有共产党秘密党组织功劳/e3pmt7bdh/e3pn5250c香港《文汇报》8月24日文章,原题:国共安徽同抗战 阻华中日军北上近5万中国军队与3万日军1938年2月在安徽蚌埠境内沿淮河展开了近20天的拉锯战,致日军伤亡3000多人。该战有效阻止了日本华中派遣军北上,打乱了日军快速打通津浦路、会师台儿庄的作战计划。 在这场阻击战中,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第51军里的数百名地下党员,也同该军官兵一道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国共合作抗日御侮的壮歌。分析称,抗战时期,蚌埠作为津浦铁路的重要站点,是中国纵贯东西、连通南北的军事交通要地。当年为了阻击日军北上而被中国军队炸毁的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现早已修复通车。战斗惨烈 尸体填满水塘蚌埠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郭照东介绍,淮河阻击战于1938年2月打响,其标志是中国守军将蚌埠淮河大铁桥炸毁,撤至淮河北岸奋勇拒敌。当时淮河沿岸的临淮关、凤阳等多地失守,为将日军阻止于淮河南岸,于学忠的第51军急赴蚌埠至五河间的淮河北岸布防。从1938年2月2日起,日军就不断炮轰北岸阵地,连续以小部队强渡淮河,但均被击退。几度攻陷不下,日军开始大部队强攻,除炮兵进行猛烈轰击以外,还用飞机进行轰炸。“当年大铁桥被炸毁以后,小鬼子就想着从桥底下潜进到北岸,鬼子爬过来一个就被击毙一个。”今年88岁的高林田老人,当时家住蚌埠淮河北岸小蚌埠镇方沟村西北园庄(现属蚌埠市淮上区)。阻击战爆发时,高林田只有11岁,“东北军来支持的时候就从我们庄子上走过,我还看到过他们在淮河大堤上挖战壕。”高林田老人回忆,战事全面打响后,自己跟着村里人跑到山里躲藏,“连续几天不分昼夜都是枪炮声”。郭照东介绍,那几天的战斗十分猛烈,后来第51军各部伤亡甚重,在徐州附近的张自忠第59军前来支持。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几度失守又数度克复。2月20日,残余日军不堪重击终于退回南岸。“当时小蚌埠到处都是死人的尸体,有国军的,也有鬼子的,尸体没人埋,把一个水塘都堆满了。”高林田向记者介绍他回家后看到的战后情形。据郭照东研究,淮河阻击战中,中方死伤4000多人,日军死伤达3200多人,在双方军事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这个战损比例,在中国的整个抗战史中都是一场了不起的战斗。共产党员坚守阵地殉国郭照东告诉记者,他与蚌埠市淮河阻击战的研究学者纪新建研究发现,淮河阻击战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战果,中国共产党在第51军的秘密党组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1936年6月,共产党就在第51军发展了第一个地下党员--该军参谋处中校科长解方。到1938年初,党的秘密组织系统已在第51军中建立,全军党员人数已达300人。淮河阻击战前夕,该军已成为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友军里地下党员人数最多、党组织力量最强的军队。战斗开始前,中共第51军地下党组织在内部进行了动员,号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团结全体官兵,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首战必捷,在光荣的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在地下党员控制的连队,党组织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中央关于抗日救亡的主张,对战士们进行宣传教育,并在构筑的河岸工事及其附近,张贴和刻写许多宣传鼓动口号,如“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誓与阵地共存亡”等,以鼓舞广大官兵的士气和斗志。郭照东介绍,阻击战期间,51军342旅684团1营营副、共产党员罗广智,率一营迫使日军节节败退,负伤后仍坚守阵地指挥战斗,直至牺牲。在这次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有姓名可查的有任坤刚、郭善儒、黄继才、王忠良等十多人,光荣负伤的共产党员人数更多。组农民自卫武装 平时务农战时拿枪在淮河阻击战中,51军内数百名共产党员不仅英勇杀敌,还积极组织和发动防区附近的人民群众共同抗日。郭照东介绍,淮河阻击战历时近20天,但当时撤回南岸的日军与北岸的中国军队在后续仍隔岸对峙,直到1938年5月。当时败退南岸的日军不甘失败,常派小股部队偷袭北岸中国军队,骚扰杀害农民,抢劫财物,奸污妇女,引起当地农民激愤。今年已90岁高龄的吴夕庭老人曾住在小蚌埠吴庵村大东台庄。他告诉记者:“我的外公就是被鬼子打死的,鬼子杀了人以后还一把火把整个村子都给烧光了。”郭照东介绍,在当时的情况下,地下党员为了更好地联合群众抗日,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救亡宣传,并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保家自卫队,还以乡为单位,组成抗日联合大队,人数达到1600多人。参加自卫队的大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子,平时在家务农,遇有军事行动时,就手持武器,跟随部队奔向战场。而在同年4月间第51军奉调北上增援台儿庄作战后,淮河北岸农民抗日自卫队中的许多人仍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其中还有一些人参加了其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访老兵拍纪录片 有的“说走就走了”从2013年下半年起,蚌端口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的几位编导便赶赴重庆、无锡、南阳等十多个城市,拜访20多位与淮河阻击战相关的抗战老兵。纪录片《淮河阻击战》目前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环节。“就在我们采访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有3位曾受访的抗战老兵相继去世。”纪录片创作室的总编导朱麾告诉记者,他们力争今年9月完成纪录片的制作,这些已是90多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等待。网络求助 寻老兵下落在纪录片拍摄之初,编导宋婧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参加淮河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有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等,战斗结束后这些部队又赴各地打仗,想要找到这些抗战老兵,着实困难。”后来宋婧无意间找到了关爱抗战老兵网,并在那里的论坛发帖求助,不久后就有各地的志愿者为她提供了老兵们的信息。宋婧告诉记者,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制作团队先后去过河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多地拜访老兵,由于这些老兵的年纪基本都在90岁以上,很多老兵已不能说话或卧病在床。在制作团队拜访过的20多位老兵中,最终能接受采访的仅十几人。而在此期间,制作团队得知有3位受访老兵已相继去世。“记得去年去无锡采访孙殿修老人时,他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说走就走了。”宋婧始终记得孙殿修老人给他们讲述抗战经历时的样子。编导姚敏感叹道,再过几年,再想采访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就更难了,这些老兵在去世之前留下的影像数据十分珍贵,他们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在去原战场建纪念墙 铭刻御敌历史淮河阻击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境内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北上计划。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为让更多的人铭记像淮河阻击战这样的抗战历史,民革蚌埠市委会经过多次调研,撰写了《关于在蚌埠市建造抗战纪念馆的建议》,建议在蚌埠市建造抗战纪念设施,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条建议被蚌埠市政府采纳,从而促成蚌埠市抗战纪念墙建设项目。据了解,该项目选址定在淮河北岸的蚌埠淮河大铁桥下,民革党员马祖培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并为纪念墙撰写纪念碑文。目前,抗战纪念墙正在着手建设中。按照设计方案,纪念墙总长32米,总高3.2米,雕塑作品如同一条钢铁长城屹立在淮河岸边。该纪念墙将于今年9月3日,我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市民见面。世之前留下的影像数据十分珍贵,他们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张玲杰、陈敏)1441066980000责编:李圣依中国新闻网144106698000011["9CaKrnJOT9d","9CaKrnJOQu9","9CaKrnJOPd5","9CaKrnJOOnY","9CaKrnJOoaC","9CaKrnJNoGb","9CaKrnJNn4d","9CaKrnJMvlj"]//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827/20150827084324829.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香港《文汇报》8月24日文章,原题:国共安徽同抗战 阻华中日军北上近5万中国军队与3万日军1938年2月在安徽蚌埠境内沿淮河展开了近20天的拉锯战,致日军伤亡3000多人。该战有效阻止了日本华中派遣军北上,打乱了日军快速打通津浦路、会师台儿庄的作战计划。 在这场阻击战中,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第51军里的数百名地下党员,也同该军官兵一道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国共合作抗日御侮的壮歌。分析称,抗战时期,蚌埠作为津浦铁路的重要站点,是中国纵贯东西、连通南北的军事交通要地。当年为了阻击日军北上而被中国军队炸毁的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现早已修复通车。战斗惨烈 尸体填满水塘蚌埠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郭照东介绍,淮河阻击战于1938年2月打响,其标志是中国守军将蚌埠淮河大铁桥炸毁,撤至淮河北岸奋勇拒敌。当时淮河沿岸的临淮关、凤阳等多地失守,为将日军阻止于淮河南岸,于学忠的第51军急赴蚌埠至五河间的淮河北岸布防。从1938年2月2日起,日军就不断炮轰北岸阵地,连续以小部队强渡淮河,但均被击退。几度攻陷不下,日军开始大部队强攻,除炮兵进行猛烈轰击以外,还用飞机进行轰炸。“当年大铁桥被炸毁以后,小鬼子就想着从桥底下潜进到北岸,鬼子爬过来一个就被击毙一个。”今年88岁的高林田老人,当时家住蚌埠淮河北岸小蚌埠镇方沟村西北园庄(现属蚌埠市淮上区)。阻击战爆发时,高林田只有11岁,“东北军来支持的时候就从我们庄子上走过,我还看到过他们在淮河大堤上挖战壕。”高林田老人回忆,战事全面打响后,自己跟着村里人跑到山里躲藏,“连续几天不分昼夜都是枪炮声”。郭照东介绍,那几天的战斗十分猛烈,后来第51军各部伤亡甚重,在徐州附近的张自忠第59军前来支持。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几度失守又数度克复。2月20日,残余日军不堪重击终于退回南岸。“当时小蚌埠到处都是死人的尸体,有国军的,也有鬼子的,尸体没人埋,把一个水塘都堆满了。”高林田向记者介绍他回家后看到的战后情形。据郭照东研究,淮河阻击战中,中方死伤4000多人,日军死伤达3200多人,在双方军事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这个战损比例,在中国的整个抗战史中都是一场了不起的战斗。共产党员坚守阵地殉国郭照东告诉记者,他与蚌埠市淮河阻击战的研究学者纪新建研究发现,淮河阻击战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战果,中国共产党在第51军的秘密党组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1936年6月,共产党就在第51军发展了第一个地下党员--该军参谋处中校科长解方。到1938年初,党的秘密组织系统已在第51军中建立,全军党员人数已达300人。淮河阻击战前夕,该军已成为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友军里地下党员人数最多、党组织力量最强的军队。战斗开始前,中共第51军地下党组织在内部进行了动员,号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团结全体官兵,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首战必捷,在光荣的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在地下党员控制的连队,党组织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中央关于抗日救亡的主张,对战士们进行宣传教育,并在构筑的河岸工事及其附近,张贴和刻写许多宣传鼓动口号,如“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誓与阵地共存亡”等,以鼓舞广大官兵的士气和斗志。郭照东介绍,阻击战期间,51军342旅684团1营营副、共产党员罗广智,率一营迫使日军节节败退,负伤后仍坚守阵地指挥战斗,直至牺牲。在这次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有姓名可查的有任坤刚、郭善儒、黄继才、王忠良等十多人,光荣负伤的共产党员人数更多。组农民自卫武装 平时务农战时拿枪在淮河阻击战中,51军内数百名共产党员不仅英勇杀敌,还积极组织和发动防区附近的人民群众共同抗日。郭照东介绍,淮河阻击战历时近20天,但当时撤回南岸的日军与北岸的中国军队在后续仍隔岸对峙,直到1938年5月。当时败退南岸的日军不甘失败,常派小股部队偷袭北岸中国军队,骚扰杀害农民,抢劫财物,奸污妇女,引起当地农民激愤。今年已90岁高龄的吴夕庭老人曾住在小蚌埠吴庵村大东台庄。他告诉记者:“我的外公就是被鬼子打死的,鬼子杀了人以后还一把火把整个村子都给烧光了。”郭照东介绍,在当时的情况下,地下党员为了更好地联合群众抗日,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救亡宣传,并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保家自卫队,还以乡为单位,组成抗日联合大队,人数达到1600多人。参加自卫队的大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子,平时在家务农,遇有军事行动时,就手持武器,跟随部队奔向战场。而在同年4月间第51军奉调北上增援台儿庄作战后,淮河北岸农民抗日自卫队中的许多人仍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其中还有一些人参加了其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访老兵拍纪录片 有的“说走就走了”从2013年下半年起,蚌端口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的几位编导便赶赴重庆、无锡、南阳等十多个城市,拜访20多位与淮河阻击战相关的抗战老兵。纪录片《淮河阻击战》目前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环节。“就在我们采访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有3位曾受访的抗战老兵相继去世。”纪录片创作室的总编导朱麾告诉记者,他们力争今年9月完成纪录片的制作,这些已是90多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等待。网络求助 寻老兵下落在纪录片拍摄之初,编导宋婧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参加淮河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有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等,战斗结束后这些部队又赴各地打仗,想要找到这些抗战老兵,着实困难。”后来宋婧无意间找到了关爱抗战老兵网,并在那里的论坛发帖求助,不久后就有各地的志愿者为她提供了老兵们的信息。宋婧告诉记者,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制作团队先后去过河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多地拜访老兵,由于这些老兵的年纪基本都在90岁以上,很多老兵已不能说话或卧病在床。在制作团队拜访过的20多位老兵中,最终能接受采访的仅十几人。而在此期间,制作团队得知有3位受访老兵已相继去世。“记得去年去无锡采访孙殿修老人时,他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说走就走了。”宋婧始终记得孙殿修老人给他们讲述抗战经历时的样子。编导姚敏感叹道,再过几年,再想采访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就更难了,这些老兵在去世之前留下的影像数据十分珍贵,他们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在去原战场建纪念墙 铭刻御敌历史淮河阻击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境内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北上计划。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为让更多的人铭记像淮河阻击战这样的抗战历史,民革蚌埠市委会经过多次调研,撰写了《关于在蚌埠市建造抗战纪念馆的建议》,建议在蚌埠市建造抗战纪念设施,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条建议被蚌埠市政府采纳,从而促成蚌埠市抗战纪念墙建设项目。据了解,该项目选址定在淮河北岸的蚌埠淮河大铁桥下,民革党员马祖培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并为纪念墙撰写纪念碑文。目前,抗战纪念墙正在着手建设中。按照设计方案,纪念墙总长32米,总高3.2米,雕塑作品如同一条钢铁长城屹立在淮河岸边。该纪念墙将于今年9月3日,我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市民见面。世之前留下的影像数据十分珍贵,他们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张玲杰、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