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5k6sqqAY7作者:达米安·格林,乔恒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港媒:对华关系,布鲁塞尔应倾听CEO们心声/e3pmt7bdh/e3pn5250c香港《南华早报》3月30日文章,原题:欧洲CEO们希望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布鲁塞尔为何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欧洲商业利益集团正在寻求加强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但欧盟委员会对此反应冷淡。这种紧张局势的结果将对全球贸易新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特朗普政府拒绝欧洲利益,对欧洲和中国都实施咄咄逼人的贸易保护主义。受此冲击,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有所回暖。但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与经济安全事务的副总干事玛丽亚·马丁-普拉特最近对改善与北京关系的想法泼冷水,称这是“简单化”思维,并重提欧盟对华“去风险化”政策。然而,在美国正成为欧洲利益的侵略者和恶意行为者这一明显风险的背景下,欧盟的这种对华立场似乎行不通了。 这种奇怪局面的背后可能是布鲁塞尔对美国的害怕,以及对失去冷战后时期英美和欧盟主导地位的忧虑。这种焦虑显然是欧洲领导人考虑的首要问题,远比更激进地与中国建立抗衡关系的风险更重要。随着欧盟在经济和战略上受到特朗普及其核心圈子的全面攻击,欧委会对美国的耐心越来越难以维系。 马丁-普拉特上周在布鲁塞尔发表讲话前,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20日在北京会见欧洲重要的私营部门贸易团体——香港欧洲商会访京团一行。这次不寻常的会面也让欧洲商会发出一个信息,即至少商界愿意对有关信号作出建设性回应。 这次欧洲商会的会面结束几天后,北京举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该论坛于2000年首次举办,现已成为全球商界领袖与中国高层接触的首选平台,主要目的是发展人际关系、建立信誉和信任,同时深入了解北京的政策方向。中国事务观察家们通常会密切关注谁参加或谁不参加,并将其视为国际企业对华意向的先行指标。 比如,2023年疫情后第一次线下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许多美国商界领袖缺席。这凸显当时由于拜登政府计划加大对中国投资的限制,美国国内普遍感到紧张。这反过来又预示着美企随之而来的对华“去风险化”浪潮。有趣的是,观察家们注意到,当时欧盟商界领袖代表团的阵容相对强大。今年论坛上,可再次看到强大的欧盟企业参会阵容。来自欧盟的代表团与英国代表团一起,约占企业代表总数的40%,是最大的一个群体。自2023年以来,美国企业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情况也有所改善,约占国际企业与会者的30%。 如果我们将今年的参会情况视为国际企业对华意向的领先指标,那么欧盟和英国企业显然正发出强烈的积极信号。我们能看到,在任何不受政治干预干扰的情况下,他们均表达了急需投资中国的明确意图。 当然,政治干预对企业来说是种风险。早在2023年,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就首次将欧盟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而采取的对华行动解释为“去风险,而非脱钩”。无疑,在欧盟企业继续靠近中国的同时,欧委会最近的干预也代表了这一理论。但那是2023年,而现在是2025年,新的全球贸易秩序已经开始。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会重新考虑民族主义轨迹。现在是欧盟委员会听从其国际商界领袖的时候了,继续前进,拥抱一个已永远改变了的世界秩序。(作者达米安·格林,乔恒译) 17434441821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43444182193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香港《南华早报》3月30日文章,原题:欧洲CEO们希望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布鲁塞尔为何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欧洲商业利益集团正在寻求加强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但欧盟委员会对此反应冷淡。这种紧张局势的结果将对全球贸易新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特朗普政府拒绝欧洲利益,对欧洲和中国都实施咄咄逼人的贸易保护主义。受此冲击,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有所回暖。但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与经济安全事务的副总干事玛丽亚·马丁-普拉特最近对改善与北京关系的想法泼冷水,称这是“简单化”思维,并重提欧盟对华“去风险化”政策。然而,在美国正成为欧洲利益的侵略者和恶意行为者这一明显风险的背景下,欧盟的这种对华立场似乎行不通了。 这种奇怪局面的背后可能是布鲁塞尔对美国的害怕,以及对失去冷战后时期英美和欧盟主导地位的忧虑。这种焦虑显然是欧洲领导人考虑的首要问题,远比更激进地与中国建立抗衡关系的风险更重要。随着欧盟在经济和战略上受到特朗普及其核心圈子的全面攻击,欧委会对美国的耐心越来越难以维系。 马丁-普拉特上周在布鲁塞尔发表讲话前,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20日在北京会见欧洲重要的私营部门贸易团体——香港欧洲商会访京团一行。这次不寻常的会面也让欧洲商会发出一个信息,即至少商界愿意对有关信号作出建设性回应。 这次欧洲商会的会面结束几天后,北京举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该论坛于2000年首次举办,现已成为全球商界领袖与中国高层接触的首选平台,主要目的是发展人际关系、建立信誉和信任,同时深入了解北京的政策方向。中国事务观察家们通常会密切关注谁参加或谁不参加,并将其视为国际企业对华意向的先行指标。 比如,2023年疫情后第一次线下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许多美国商界领袖缺席。这凸显当时由于拜登政府计划加大对中国投资的限制,美国国内普遍感到紧张。这反过来又预示着美企随之而来的对华“去风险化”浪潮。有趣的是,观察家们注意到,当时欧盟商界领袖代表团的阵容相对强大。今年论坛上,可再次看到强大的欧盟企业参会阵容。来自欧盟的代表团与英国代表团一起,约占企业代表总数的40%,是最大的一个群体。自2023年以来,美国企业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情况也有所改善,约占国际企业与会者的30%。 如果我们将今年的参会情况视为国际企业对华意向的领先指标,那么欧盟和英国企业显然正发出强烈的积极信号。我们能看到,在任何不受政治干预干扰的情况下,他们均表达了急需投资中国的明确意图。 当然,政治干预对企业来说是种风险。早在2023年,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就首次将欧盟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而采取的对华行动解释为“去风险,而非脱钩”。无疑,在欧盟企业继续靠近中国的同时,欧委会最近的干预也代表了这一理论。但那是2023年,而现在是2025年,新的全球贸易秩序已经开始。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会重新考虑民族主义轨迹。现在是欧盟委员会听从其国际商界领袖的时候了,继续前进,拥抱一个已永远改变了的世界秩序。(作者达米安·格林,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