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QS4wrp01作者:卡什克·萨亚尔,王会聪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印度时报》刊文:为何中国高等教育模式获得成功/e3pmt7bdh/e3pn5250c《印度时报》5月24日文章,原题:印度能通过反思高等教育模式来与中国的STEM成功竞争吗? 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战略投资,特别是通过“985工程”,推动中国的大学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尽管印度采取推出《国家教育政策(2020)》等举措,但由于难以实施和争论不休而落在后面。为了与中国竞争,印度应该专注于发展以城市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中心并吸引外国机构,以营造更加开放的竞争性学术环境。我的女儿即将完成高中学业,她表示有兴趣在大学阶段及以后继续接受生物技术领域的教育。当研究该领域的全球顶尖大学时,我惊讶地发现,有大量中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的排名中占主导地位。当我浏览其他STEM领域时,发现同样甚至是更加明显的情况:来自中国的更多大学名列前茅,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我想起与一位在美国当教授的朋友的谈话,他一直在跟踪中国的研究成果。他告诉我,过去20年,中国的大学在STEM研究成果方面持续超过美国。中国的TikTok等社交媒体或“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日俱增的创新能力正在震惊世界。中国在光伏板制造和电动汽车方面的主导地位也已变得家喻户晓。 那么,中国是如何实现这种成就的呢?1998年,中国政府构思“985工程”,后选择了39所大学增加投资,以使它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今有关成效正在显现。后来,中国对本国大学的关注远远超出最初选择的39所大学。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挑战,印度在2016年预算中确定20所公办和私立大学,印度政府愿意为这些大学投入大量资金以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在选定的私立大学引发最初的喧嚣之后,有关投资和影响就再也没有引起印度公众的讨论。尽管产生过许多有趣的想法,但印度通过《国家教育政策(2020)》制定的下一项重要教育行动一直在争论的泥潭里举步维艰,包括“强制推行印地语”和“中央干预”等问题引发的争论。有关结果也一目了然。在2024年“自然指数”中,尽管加尔各答市为险胜班加罗尔成为印度头号研究中心而兴高采烈,但二者在全球“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仅分别排名第84位和第85位。相比之下,北京在该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上海、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和南京。5个中国城市进入该指数的前10名,而美国仅有4个城市跻身该行列。面对中国集中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印度能否以同样方式展开竞争?为取得成功,印度应该考虑两点:第一,印度不应该试图将个别大学转变为学术和研究的孤岛,而应该寻求将有关城市变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气候技术等学科的中心。第二,印度城市拥有良好学术机构,可以首先利用此类机构在某领域脱颖而出,进而在未来关键领域培养人才,然后使它们成为提供创新、商业化和咨询等全方位视角的人才中心。建议重新审视印度的政策并在中央和邦一级加倍努力,以此快速改善印度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尽管印度应该继续专注于打造本土机构,但毋庸置疑的是,引入外国高校竞争以及接触国际认可的学术资源,将为印度学者提供巨大的机会和动力。尽管改善中小学教育对解决当今问题不可或缺,但高等教育能够成为印度在本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门户。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很难缩小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作者卡什克·萨亚尔,王会聪译)174820035459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8213970197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印度时报》5月24日文章,原题:印度能通过反思高等教育模式来与中国的STEM成功竞争吗? 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战略投资,特别是通过“985工程”,推动中国的大学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尽管印度采取推出《国家教育政策(2020)》等举措,但由于难以实施和争论不休而落在后面。为了与中国竞争,印度应该专注于发展以城市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中心并吸引外国机构,以营造更加开放的竞争性学术环境。我的女儿即将完成高中学业,她表示有兴趣在大学阶段及以后继续接受生物技术领域的教育。当研究该领域的全球顶尖大学时,我惊讶地发现,有大量中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的排名中占主导地位。当我浏览其他STEM领域时,发现同样甚至是更加明显的情况:来自中国的更多大学名列前茅,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我想起与一位在美国当教授的朋友的谈话,他一直在跟踪中国的研究成果。他告诉我,过去20年,中国的大学在STEM研究成果方面持续超过美国。中国的TikTok等社交媒体或“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日俱增的创新能力正在震惊世界。中国在光伏板制造和电动汽车方面的主导地位也已变得家喻户晓。 那么,中国是如何实现这种成就的呢?1998年,中国政府构思“985工程”,后选择了39所大学增加投资,以使它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今有关成效正在显现。后来,中国对本国大学的关注远远超出最初选择的39所大学。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挑战,印度在2016年预算中确定20所公办和私立大学,印度政府愿意为这些大学投入大量资金以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在选定的私立大学引发最初的喧嚣之后,有关投资和影响就再也没有引起印度公众的讨论。尽管产生过许多有趣的想法,但印度通过《国家教育政策(2020)》制定的下一项重要教育行动一直在争论的泥潭里举步维艰,包括“强制推行印地语”和“中央干预”等问题引发的争论。有关结果也一目了然。在2024年“自然指数”中,尽管加尔各答市为险胜班加罗尔成为印度头号研究中心而兴高采烈,但二者在全球“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仅分别排名第84位和第85位。相比之下,北京在该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上海、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和南京。5个中国城市进入该指数的前10名,而美国仅有4个城市跻身该行列。面对中国集中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印度能否以同样方式展开竞争?为取得成功,印度应该考虑两点:第一,印度不应该试图将个别大学转变为学术和研究的孤岛,而应该寻求将有关城市变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气候技术等学科的中心。第二,印度城市拥有良好学术机构,可以首先利用此类机构在某领域脱颖而出,进而在未来关键领域培养人才,然后使它们成为提供创新、商业化和咨询等全方位视角的人才中心。建议重新审视印度的政策并在中央和邦一级加倍努力,以此快速改善印度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尽管印度应该继续专注于打造本土机构,但毋庸置疑的是,引入外国高校竞争以及接触国际认可的学术资源,将为印度学者提供巨大的机会和动力。尽管改善中小学教育对解决当今问题不可或缺,但高等教育能够成为印度在本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门户。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很难缩小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作者卡什克·萨亚尔,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