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ViJEHCDn4作者:伊姆兰·哈利德,王会聪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美媒:“小而美”项目让“一带一路”更精准/e3pmt7bdh/e3pn5250c美国《国会山报》7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更小的项目,更大的影响 一列货运班列6月30日从中国西部出发,前往秘鲁钱凯港——在中国实施的更低调但更精准的全球基础设施新项目中,这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式进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发展,港口、铁路和数据电缆等具有显著实用功能的项目正在取代大张旗鼓兴建的壮观项目。4月29日,广州首条直航秘鲁钱凯港航线正式开通,将为中国和拉丁美洲出口商节省近30%的运输成本。 随着航运时间缩短,曾经沉寂的秘鲁渔村已变身物流枢纽,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皇冠上的最新明珠。预计2030年的年吞吐量将超过100万个标准集装箱。 这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新面貌,重构全球互联互通格局的广阔前景成为其中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已调整相关项目。曾经的大兴土木正让位于更低调、更环保,且进入更精准的共建阶段。拉丁美洲的智慧港口、非洲的光纤走廊、东南亚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中心,这些都烙刻着中国资本、标准规范和互联互通的印记。 不妨称它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其中的项目规模相对更小但更加精准。它在传统外交缺失或注意力被分散的地方赢得影响力。截至2023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约19万亿美元。但仅靠数字还不能描绘出该倡议的全貌。如今,中国既聚焦国家建设也注重制定规范。中国输出标准并重塑援助话语体系。 这并非纯粹的利他主义——在许多西方强调防务合作的地区,中国推动的民用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填补另一种真空。尽管美国主导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及欧盟实施的“全球门户”计划都企图参与竞争,但两者都无法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连贯性或规模相提并论,它们经常因执行不力或地缘政治原因而陷入困境。 美国方面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承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提供超过6790亿美元的全球基础设施融资,远高于美国同期投资的760亿美元。美媒称,2013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建成369个海外电力项目,其中70%在亚洲,15%在非洲。这些投资正在悄悄将中国“嵌入”数十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能源生态系统中——这与许多西方国家被动和支离破碎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证明,中国转向“小而美”的“一带一路”项目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中国就签署340项价值1218亿美元的新“一带一路”协议,同比增长31%。其中包括中亚的智慧物流中心、东非的人工智能海关系统和中东的绿色氢能试验区等。对于东南亚来说,中国既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又是数字基础设施提供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影响尤为明显。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都已成为人工智能港口系统和光纤走廊的试点国家。 悄无声息的物流走廊和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港口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影响力——中国已将此类举措精心打造为“小而美”互联互通项目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场外交博弈。基础设施正迅速成为地缘政治合作硬通货。公路和铁路不仅运输货物,还塑造未来。 对于许多面临气候、产能和资本等多重危机的全球南方国家来说,中国提供的不仅是生命线,还是建设蓝图。(作者伊姆兰·哈利德,王会聪译)175260307358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2603073587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美国《国会山报》7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更小的项目,更大的影响 一列货运班列6月30日从中国西部出发,前往秘鲁钱凯港——在中国实施的更低调但更精准的全球基础设施新项目中,这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式进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发展,港口、铁路和数据电缆等具有显著实用功能的项目正在取代大张旗鼓兴建的壮观项目。4月29日,广州首条直航秘鲁钱凯港航线正式开通,将为中国和拉丁美洲出口商节省近30%的运输成本。 随着航运时间缩短,曾经沉寂的秘鲁渔村已变身物流枢纽,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皇冠上的最新明珠。预计2030年的年吞吐量将超过100万个标准集装箱。 这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新面貌,重构全球互联互通格局的广阔前景成为其中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已调整相关项目。曾经的大兴土木正让位于更低调、更环保,且进入更精准的共建阶段。拉丁美洲的智慧港口、非洲的光纤走廊、东南亚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中心,这些都烙刻着中国资本、标准规范和互联互通的印记。 不妨称它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其中的项目规模相对更小但更加精准。它在传统外交缺失或注意力被分散的地方赢得影响力。截至2023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约19万亿美元。但仅靠数字还不能描绘出该倡议的全貌。如今,中国既聚焦国家建设也注重制定规范。中国输出标准并重塑援助话语体系。 这并非纯粹的利他主义——在许多西方强调防务合作的地区,中国推动的民用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填补另一种真空。尽管美国主导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及欧盟实施的“全球门户”计划都企图参与竞争,但两者都无法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连贯性或规模相提并论,它们经常因执行不力或地缘政治原因而陷入困境。 美国方面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承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提供超过6790亿美元的全球基础设施融资,远高于美国同期投资的760亿美元。美媒称,2013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建成369个海外电力项目,其中70%在亚洲,15%在非洲。这些投资正在悄悄将中国“嵌入”数十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能源生态系统中——这与许多西方国家被动和支离破碎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证明,中国转向“小而美”的“一带一路”项目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中国就签署340项价值1218亿美元的新“一带一路”协议,同比增长31%。其中包括中亚的智慧物流中心、东非的人工智能海关系统和中东的绿色氢能试验区等。对于东南亚来说,中国既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又是数字基础设施提供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影响尤为明显。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都已成为人工智能港口系统和光纤走廊的试点国家。 悄无声息的物流走廊和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港口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影响力——中国已将此类举措精心打造为“小而美”互联互通项目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场外交博弈。基础设施正迅速成为地缘政治合作硬通货。公路和铁路不仅运输货物,还塑造未来。 对于许多面临气候、产能和资本等多重危机的全球南方国家来说,中国提供的不仅是生命线,还是建设蓝图。(作者伊姆兰·哈利德,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