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2vjnW5wMh作者:米兰达·威尔逊,肖攀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美媒:中美民间交流从未止步/e3pmt7bdh/e3pn5250c美国卡特中心“中美印象”网站8月23日文章,原题:专访《在中国的美国人》和《在美国的中国人》作者:民间交流从未止步 2024年12月,我有幸采访了特里·劳茨,主题是他的作品《在中国的美国人》,该书讲述了13名曾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的经历。6个月后,我采访了劳茨和黛博拉·戴维斯,讨论他们的新作《在美国的中国人》,这本书和上一本正好相反:聚焦那些曾在美国生活的有影响力的中国人。 两本书都提醒我们,两国的“交流从未止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始终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故事也凸显了两国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友谊与合作。 问:能否请两位简要介绍一下《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主题是什么? 劳茨:这本书讲述了12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经历和回国后的故事,他们来自外交、商业、教育、科学、体育、文化等领域。我们主要关注的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到现在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故事能展现与中国交流的益处。同时,美国人也需要理解中国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从官方政策声明中了解中国。 戴维斯:在书的标题中,我们以“相遇”为核心词,是为了凸显交流、互动与联系的重要性,而不是隔绝、疏远或敌意。强调“相遇”也使这些个人的亲身经历成为该书叙事的中心。 问:你们在书中写道,“这些章节所描绘的思想交流展示了在中美关系不断起伏中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价值。”能举一些例子吗? 戴维斯:从个人层面上来说,中美社会都十分重视家庭安全,这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纽带。第二个共同关注点是终身友谊。中美社会都认为友谊很重要,并且基于友谊可以为国家和个人做很多事。第三个共同关注点是团队合作。尽管其他社会也重视团队,但对大多数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团队合作是一种共同价值观。 问:书中也谈到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以推动国家现代化。特朗普政府前不久一度宣布将取消中国留学生签证,但很快又改口说“我们很欢迎中国学生”。这种反复无常的政策会带来什么后果? 劳茨:学生签证的不确定性已经对两国产生了损害。如果这是一种谈判策略,那真的很不幸,因为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美国在构建软实力和发挥影响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正受到“美国优先”政策的侵蚀,这些政策正将美国引向孤立主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越是限制中国,越是对半导体或其他技术领域实施制裁,就越能激励中国自力更生。我们已经从中国在人工智能及其他领域取得的快速进展中看到了这一点。 问:《在美国的中国人》把人物故事分为三个世代,能谈谈不同世代的主题吗? 劳茨:我们在书中概述的第一代在美国的中国人,主要是受爱国主义,以及让中国更强大、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动力驱使——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借鉴西方的成功。第二代人着重于文化重建。第三代人则更多出于追求个人发展和中国的繁荣。他们依然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但更重视能否把自身技能应用于一个日益富裕的中国。随着时间推移,赴美原因发生了巨大转变。 问:最后一章的标题是“美国的悖论”,这是什么意思呢? 劳茨:美国是一个充满极端矛盾的国家。我们看到财富与贫困、平等与种族歧视、安全与枪支暴力等极端情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的个人主义可能令人向往,但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我敢肯定,如今“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无疑让许多人心中的“美国梦”黯然失色。 中国人来到美国,回国后将所学加以应用,这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过程。这不是照搬美国的商业教育、体育或环境政策模式,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选取可能推动中国发展的新思想,并根据中国国情对其进行重新调整。我相信,这种学习过程以及相互理解不会消失,而是会持续下去。 一些美国人认为,与中国的接触是个巨大的错误,现在应该停止交流。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两国关系远不止国家安全层面。两国人民或是机构之间的来往和关系会超越当前的政治问题,正如过去一样。 冷战结束后,曾有过在美国经历的中国人对重建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那些理解美国的新一代中国人也将在维系两国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我要强调,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从未止步。(作者米兰达·威尔逊,肖攀译)17560613414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07683890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美国卡特中心“中美印象”网站8月23日文章,原题:专访《在中国的美国人》和《在美国的中国人》作者:民间交流从未止步 2024年12月,我有幸采访了特里·劳茨,主题是他的作品《在中国的美国人》,该书讲述了13名曾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的经历。6个月后,我采访了劳茨和黛博拉·戴维斯,讨论他们的新作《在美国的中国人》,这本书和上一本正好相反:聚焦那些曾在美国生活的有影响力的中国人。 两本书都提醒我们,两国的“交流从未止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始终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故事也凸显了两国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友谊与合作。 问:能否请两位简要介绍一下《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主题是什么? 劳茨:这本书讲述了12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经历和回国后的故事,他们来自外交、商业、教育、科学、体育、文化等领域。我们主要关注的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到现在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故事能展现与中国交流的益处。同时,美国人也需要理解中国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从官方政策声明中了解中国。 戴维斯:在书的标题中,我们以“相遇”为核心词,是为了凸显交流、互动与联系的重要性,而不是隔绝、疏远或敌意。强调“相遇”也使这些个人的亲身经历成为该书叙事的中心。 问:你们在书中写道,“这些章节所描绘的思想交流展示了在中美关系不断起伏中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价值。”能举一些例子吗? 戴维斯:从个人层面上来说,中美社会都十分重视家庭安全,这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纽带。第二个共同关注点是终身友谊。中美社会都认为友谊很重要,并且基于友谊可以为国家和个人做很多事。第三个共同关注点是团队合作。尽管其他社会也重视团队,但对大多数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团队合作是一种共同价值观。 问:书中也谈到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以推动国家现代化。特朗普政府前不久一度宣布将取消中国留学生签证,但很快又改口说“我们很欢迎中国学生”。这种反复无常的政策会带来什么后果? 劳茨:学生签证的不确定性已经对两国产生了损害。如果这是一种谈判策略,那真的很不幸,因为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美国在构建软实力和发挥影响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正受到“美国优先”政策的侵蚀,这些政策正将美国引向孤立主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越是限制中国,越是对半导体或其他技术领域实施制裁,就越能激励中国自力更生。我们已经从中国在人工智能及其他领域取得的快速进展中看到了这一点。 问:《在美国的中国人》把人物故事分为三个世代,能谈谈不同世代的主题吗? 劳茨:我们在书中概述的第一代在美国的中国人,主要是受爱国主义,以及让中国更强大、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动力驱使——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借鉴西方的成功。第二代人着重于文化重建。第三代人则更多出于追求个人发展和中国的繁荣。他们依然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但更重视能否把自身技能应用于一个日益富裕的中国。随着时间推移,赴美原因发生了巨大转变。 问:最后一章的标题是“美国的悖论”,这是什么意思呢? 劳茨:美国是一个充满极端矛盾的国家。我们看到财富与贫困、平等与种族歧视、安全与枪支暴力等极端情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的个人主义可能令人向往,但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我敢肯定,如今“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无疑让许多人心中的“美国梦”黯然失色。 中国人来到美国,回国后将所学加以应用,这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过程。这不是照搬美国的商业教育、体育或环境政策模式,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选取可能推动中国发展的新思想,并根据中国国情对其进行重新调整。我相信,这种学习过程以及相互理解不会消失,而是会持续下去。 一些美国人认为,与中国的接触是个巨大的错误,现在应该停止交流。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两国关系远不止国家安全层面。两国人民或是机构之间的来往和关系会超越当前的政治问题,正如过去一样。 冷战结束后,曾有过在美国经历的中国人对重建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那些理解美国的新一代中国人也将在维系两国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我要强调,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从未止步。(作者米兰达·威尔逊,肖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