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Ct9SSECnj作者:Kevin Zongzhe Li,王会聪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美媒:中国的周边外交在东南亚走向成熟/e3pmt7bdh/e3pn5250c美国“外交学者”网站9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周边外交在东南亚走向成熟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新时代在过去一周初见端倪。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峰会和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九三阅兵成为外交舞台,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老挝、越南和缅甸的东南亚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这两场盛会。他们的出席彰显更深层次的现实:中国的周边外交已经达到一个转折点,东南亚不再是中国地区战略的边缘地带,而是核心组成部分。 这种转变立足于两个支柱。首先是治理机制支柱。今年4月8日至9日,中国在北京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提升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要务之一。这场会议标志着中国精心调整外交战略。通过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制度化,中国将一种理念表述转变为一种基于规则的“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从而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纳入长期议程。就在该会议召开前几天的3月28日,“全球南方”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以深化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全球南方合作伙伴的政策、学术和商业联系。 第二个支柱是经贸往来。美国最近对东南亚国家加征一系列关税,涵盖电子产品、纺织品和关键矿产等主要出口产品,此举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看法:与美国的经贸往来具有间歇性、被动性并受制于华盛顿的保护主义。对此,中国的做法是加强与有关国家的互联互通,扩大市场准入并制定优惠经贸往来规则。中国领导人4月开展的东南亚之行,为在5月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铺平道路,双方将推动年底前正式签署升级议定书。此次升级将在双方深化供应链、数字贸易和产业合作市场准入基础之上提供制度支持,而东盟需要该生态系统来抓住下一波现代化浪潮机遇。 贸易数据已经说明问题。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按美元计价,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3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8.1%。2024年双边贸易总值接近1万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打造的各种经济新走廊、“两国双园”和产业园区已经不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长期多元化战略的组成要素。它们代表着一体化的软实力:当国际贸易和投资与学生、专业人士和文化的跨国交流相结合时,才能实现最佳流动效果。 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和九三阅兵的国际政要的表态证实了这一转变。其中,东盟国家的领导人不仅出席这两场盛会,他们还明确支持中国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许多国家领导人赞同全球治理倡议,这说明如今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共识已经延伸到全球治理理念领域。 在地缘政治竞争和关税争端加剧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政要出席中国举办的这两场盛会,表明这些国家不但非常重视中国的吸引力效应,而且认为深入参与中国提倡的全球治理和经贸往来架构至关重要。全球治理和经贸往来不再是平行轨道,而是两条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周边外交战略支柱。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新时代蕴含着超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地区层面,东南亚国家深化对华关系标志着该地区发生结构性转变:东南亚不再是一个边缘舞台,而是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实践的中心试验区。 在全球层面,东南亚对中国的拥抱证实一种现实:中国正在稳步构建基于加强经贸往来和治理一体化的平行规则体系。虽然美国在东南亚的足迹仍然明显,但缺乏市场准入战略或将在该地区留下更多真空地带。欧盟正在东南亚推动更深层次的贸易一体化行动,但与中国建议的规模和速度相比黯然失色。日本和印度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方面提出了方案,但二者的行动缺乏系统性。 至关重要的是,周边外交已不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边缘地带。中国正在将全球治理、经贸往来等结合起来以在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力。问题不在于东南亚是否“选择中国”。全球竞争的规则正越来越多地被书写在中国与邻国的交往中,如今东南亚国家正置身于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地缘中心处。(作者Kevin Zongzhe Li,王会聪译)17570981255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711260561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9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周边外交在东南亚走向成熟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新时代在过去一周初见端倪。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峰会和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九三阅兵成为外交舞台,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老挝、越南和缅甸的东南亚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这两场盛会。他们的出席彰显更深层次的现实:中国的周边外交已经达到一个转折点,东南亚不再是中国地区战略的边缘地带,而是核心组成部分。 这种转变立足于两个支柱。首先是治理机制支柱。今年4月8日至9日,中国在北京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提升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要务之一。这场会议标志着中国精心调整外交战略。通过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制度化,中国将一种理念表述转变为一种基于规则的“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从而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纳入长期议程。就在该会议召开前几天的3月28日,“全球南方”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以深化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全球南方合作伙伴的政策、学术和商业联系。 第二个支柱是经贸往来。美国最近对东南亚国家加征一系列关税,涵盖电子产品、纺织品和关键矿产等主要出口产品,此举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看法:与美国的经贸往来具有间歇性、被动性并受制于华盛顿的保护主义。对此,中国的做法是加强与有关国家的互联互通,扩大市场准入并制定优惠经贸往来规则。中国领导人4月开展的东南亚之行,为在5月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铺平道路,双方将推动年底前正式签署升级议定书。此次升级将在双方深化供应链、数字贸易和产业合作市场准入基础之上提供制度支持,而东盟需要该生态系统来抓住下一波现代化浪潮机遇。 贸易数据已经说明问题。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按美元计价,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3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8.1%。2024年双边贸易总值接近1万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打造的各种经济新走廊、“两国双园”和产业园区已经不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长期多元化战略的组成要素。它们代表着一体化的软实力:当国际贸易和投资与学生、专业人士和文化的跨国交流相结合时,才能实现最佳流动效果。 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和九三阅兵的国际政要的表态证实了这一转变。其中,东盟国家的领导人不仅出席这两场盛会,他们还明确支持中国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许多国家领导人赞同全球治理倡议,这说明如今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共识已经延伸到全球治理理念领域。 在地缘政治竞争和关税争端加剧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政要出席中国举办的这两场盛会,表明这些国家不但非常重视中国的吸引力效应,而且认为深入参与中国提倡的全球治理和经贸往来架构至关重要。全球治理和经贸往来不再是平行轨道,而是两条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周边外交战略支柱。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新时代蕴含着超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地区层面,东南亚国家深化对华关系标志着该地区发生结构性转变:东南亚不再是一个边缘舞台,而是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实践的中心试验区。 在全球层面,东南亚对中国的拥抱证实一种现实:中国正在稳步构建基于加强经贸往来和治理一体化的平行规则体系。虽然美国在东南亚的足迹仍然明显,但缺乏市场准入战略或将在该地区留下更多真空地带。欧盟正在东南亚推动更深层次的贸易一体化行动,但与中国建议的规模和速度相比黯然失色。日本和印度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方面提出了方案,但二者的行动缺乏系统性。 至关重要的是,周边外交已不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边缘地带。中国正在将全球治理、经贸往来等结合起来以在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力。问题不在于东南亚是否“选择中国”。全球竞争的规则正越来越多地被书写在中国与邻国的交往中,如今东南亚国家正置身于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地缘中心处。(作者Kevin Zongzhe Li,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