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Ep9CaeO8作者:克里·布朗,乔恒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英媒:对待中国,英国理应着眼大局/e3pmt7bdh/e3pn5250c英国《新政治家》杂志10月19日文章,原题:对待中国,英国理应着眼大局 人们厌恶被监视,若被指控的一方恰恰又是常被描绘为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事态便更显严重。这解释了为何过去几周所谓两名英国间谍为中国效力的指控会引发巨大争议——要强调的是,卡什先生和贝里先生从未被定罪,对他们的指控已被撤销。 然而,中国如今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共同发表的同行评审学术论文数量上更是英国第二大科研合作方。从环境、人工智能到公共卫生等根本性议题上,英中合作是双方的默认选择。如今逾十万中国留学生就读于英国高校——在英国财政预算吃紧的当下,这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生命线。中国也无意将自身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推向全球。认为中国在这么做的观点,要么是信息闭塞,要么是别有用心。 所有这些因素意味着,英中关系中涉及的机会成本考虑,远比冷战时期更为尖锐和影响深远。英国当然可以与中国意见相左,但如今中国拥有充足的其他选择,可将贸易、技术和投资转向他处。而当前在中国正迈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之际,无法获取其中可能惠及英国的部分,尤其成问题。 过去几年,英国试图通过日益复杂的框架来化解这一困境,其中至少有一个版本提出“合作、竞争与挑战”,试图将英国对华政策的各个维度进行划分,在分歧领域与共识领域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当欧美与北京的关系陷入更深层的竞争与动荡时,英国也试图保持同步,意在规避风险。 尽管如此,英国当前面临的某些问题具有独特性且影响深远。过去30年双边关系最重大的变化之一,也是当下深刻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就是两国力量平衡的显著转变。2000年之前,英国的军事实力和地缘政治网络都更为强大。在科技与智力资本领域,英国的大学、企业及科研实力也曾领先于中国。直至2005年,英国经济规模仍大于中国。但如今,这种局面已在各个维度发生逆转:中国经济规模现已达到英国的5倍。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之一的海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北京构建了自己的外交网络,同时参与几乎所有其他多边机制。2025年中国科研预算远超英国。中国企业具备极强的商业竞争力,对英国等西方国家构成很大挑战。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英国政策制定者和安全专家对当前情况有些措手不及。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太多变化,以超乎(西方)预期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续推进。 所谓的间谍案表明,当英国试图制定针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策时,要保持某种平衡与控制是多么困难。这几乎如同我们试图用牛顿物理学来解释量子力学。此案引发的余波证明,对这种既不可避免又必不可少且充满挑战的对华关系,我们始终未能形成明智的政治与公众共识。英国需要确信与中国的关系是可控且可持续的,否则,恐惧、猜疑与回避将持续左右政策走向。(作者克里·布朗,乔恒译)17609866876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001052575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10月19日文章,原题:对待中国,英国理应着眼大局 人们厌恶被监视,若被指控的一方恰恰又是常被描绘为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事态便更显严重。这解释了为何过去几周所谓两名英国间谍为中国效力的指控会引发巨大争议——要强调的是,卡什先生和贝里先生从未被定罪,对他们的指控已被撤销。 然而,中国如今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共同发表的同行评审学术论文数量上更是英国第二大科研合作方。从环境、人工智能到公共卫生等根本性议题上,英中合作是双方的默认选择。如今逾十万中国留学生就读于英国高校——在英国财政预算吃紧的当下,这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生命线。中国也无意将自身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推向全球。认为中国在这么做的观点,要么是信息闭塞,要么是别有用心。 所有这些因素意味着,英中关系中涉及的机会成本考虑,远比冷战时期更为尖锐和影响深远。英国当然可以与中国意见相左,但如今中国拥有充足的其他选择,可将贸易、技术和投资转向他处。而当前在中国正迈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之际,无法获取其中可能惠及英国的部分,尤其成问题。 过去几年,英国试图通过日益复杂的框架来化解这一困境,其中至少有一个版本提出“合作、竞争与挑战”,试图将英国对华政策的各个维度进行划分,在分歧领域与共识领域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当欧美与北京的关系陷入更深层的竞争与动荡时,英国也试图保持同步,意在规避风险。 尽管如此,英国当前面临的某些问题具有独特性且影响深远。过去30年双边关系最重大的变化之一,也是当下深刻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就是两国力量平衡的显著转变。2000年之前,英国的军事实力和地缘政治网络都更为强大。在科技与智力资本领域,英国的大学、企业及科研实力也曾领先于中国。直至2005年,英国经济规模仍大于中国。但如今,这种局面已在各个维度发生逆转:中国经济规模现已达到英国的5倍。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之一的海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北京构建了自己的外交网络,同时参与几乎所有其他多边机制。2025年中国科研预算远超英国。中国企业具备极强的商业竞争力,对英国等西方国家构成很大挑战。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英国政策制定者和安全专家对当前情况有些措手不及。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太多变化,以超乎(西方)预期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续推进。 所谓的间谍案表明,当英国试图制定针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策时,要保持某种平衡与控制是多么困难。这几乎如同我们试图用牛顿物理学来解释量子力学。此案引发的余波证明,对这种既不可避免又必不可少且充满挑战的对华关系,我们始终未能形成明智的政治与公众共识。英国需要确信与中国的关系是可控且可持续的,否则,恐惧、猜疑与回避将持续左右政策走向。(作者克里·布朗,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