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I5WvKQbhT作者:埃利·罗斯图姆,乔恒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美智库:安世事件凸显“脱钩中国”是幻想/e3pmt7bdh/e3pn5250c美国智库“欧洲政策分析中心”网站11月24日文章,原题: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国将军荷兰 中国再下一城。荷兰政府将总部位于荷兰、但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置于紧急管控下——据报道,华盛顿方面曾敦促荷兰政府采取行动。北京随即采取反制措施。中国禁止从本土工厂出口安世生产的芯片,搅动了欧洲汽车与电子供应链。短短数日内,整个欧洲强大的汽车产业都感受到这股冲击波。随后出现令人意外的转折:安世的中国子公司致函员工,要求无视荷兰总部指令并照常运营。到11月中旬,荷兰政府突然中止干预。公司业务运营基本恢复正常。 安世半导体之争有若干重要启示。这场争端虽被说成是芯片安全之战,本质却是所有权之争——谁掌控着作为现代经济命脉的企业、工厂和供应链?谁掌控零部件、矿产和原材料的流通?谁能切断供应?中国能做到,安世事件说明了为何以及如何。 不久前,当华盛顿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北京使出相同策略。有关信号再明确不过:在这个生产环节相互交织的世界,中国能直击要害。这种影响力远不止于芯片领域。中国主导锂电池前驱体的生产,占据全球原料药制造的巨大份额,并掌控着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节点。美国或许在创新领域领先,但中国在产能方面占优,且在设计与创新领域正迅速赶上。 安世事件再次提醒世人:全球工业体系已与中国制造实力密不可分。40年的全球化进程造就了一个效率凌驾于韧性之上的世界,生产分散化、所有权跨境分布、供应链跨洲际延伸。该体系带来增长、低成本和全球规模效应,同时催生了如今难以化解的脆弱性——任何松解都将引发剧烈经济痛苦。 这正是当前跨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核心困境。政策制定者们口口声声说着“去风险”,却又屡屡试探更激进的“脱钩”。而安世半导体事件表明,为何除小众市场外,“脱钩”根本就是个幻想。中国对欧洲的反制措施以及完全绕过荷兰监管机构的决心,暴露出(西方)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关键供应链之外的代价。这些代价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短缺和产业动荡。 尽管越南、印度或菲律宾等一些亚洲国家已建立起重要的后端制造能力,但全球供应链不可能一夜之间重新布局。相关体系非常复杂,相互依赖关系十分深厚。要想重建与中国相当的规模,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和多年协调投资。华盛顿或伦敦单方面强制中企撤资的时代正在终结。北京已展现出更自信姿态,决心捍卫其全球工业主导地位。 荷兰政府暂停干预的决定被包装成外交善意,实则是战略现实主义。欧洲无法仅凭法令保障供应链安全——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体系,变得不可或缺,且拥有实施惩罚性反制的强大能力。 供应链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外交工具。美国或许曾主导构建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全球化体系,但如今中国掌握着该体系所赋予的强大权力。而夹在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却又与之缠绕不清的欧洲,必须学会如何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生存。(作者埃利·罗斯图姆是欧洲政策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乔恒译)176409446128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411066660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美国智库“欧洲政策分析中心”网站11月24日文章,原题: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国将军荷兰 中国再下一城。荷兰政府将总部位于荷兰、但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置于紧急管控下——据报道,华盛顿方面曾敦促荷兰政府采取行动。北京随即采取反制措施。中国禁止从本土工厂出口安世生产的芯片,搅动了欧洲汽车与电子供应链。短短数日内,整个欧洲强大的汽车产业都感受到这股冲击波。随后出现令人意外的转折:安世的中国子公司致函员工,要求无视荷兰总部指令并照常运营。到11月中旬,荷兰政府突然中止干预。公司业务运营基本恢复正常。 安世半导体之争有若干重要启示。这场争端虽被说成是芯片安全之战,本质却是所有权之争——谁掌控着作为现代经济命脉的企业、工厂和供应链?谁掌控零部件、矿产和原材料的流通?谁能切断供应?中国能做到,安世事件说明了为何以及如何。 不久前,当华盛顿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北京使出相同策略。有关信号再明确不过:在这个生产环节相互交织的世界,中国能直击要害。这种影响力远不止于芯片领域。中国主导锂电池前驱体的生产,占据全球原料药制造的巨大份额,并掌控着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节点。美国或许在创新领域领先,但中国在产能方面占优,且在设计与创新领域正迅速赶上。 安世事件再次提醒世人:全球工业体系已与中国制造实力密不可分。40年的全球化进程造就了一个效率凌驾于韧性之上的世界,生产分散化、所有权跨境分布、供应链跨洲际延伸。该体系带来增长、低成本和全球规模效应,同时催生了如今难以化解的脆弱性——任何松解都将引发剧烈经济痛苦。 这正是当前跨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核心困境。政策制定者们口口声声说着“去风险”,却又屡屡试探更激进的“脱钩”。而安世半导体事件表明,为何除小众市场外,“脱钩”根本就是个幻想。中国对欧洲的反制措施以及完全绕过荷兰监管机构的决心,暴露出(西方)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关键供应链之外的代价。这些代价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短缺和产业动荡。 尽管越南、印度或菲律宾等一些亚洲国家已建立起重要的后端制造能力,但全球供应链不可能一夜之间重新布局。相关体系非常复杂,相互依赖关系十分深厚。要想重建与中国相当的规模,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和多年协调投资。华盛顿或伦敦单方面强制中企撤资的时代正在终结。北京已展现出更自信姿态,决心捍卫其全球工业主导地位。 荷兰政府暂停干预的决定被包装成外交善意,实则是战略现实主义。欧洲无法仅凭法令保障供应链安全——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体系,变得不可或缺,且拥有实施惩罚性反制的强大能力。 供应链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外交工具。美国或许曾主导构建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全球化体系,但如今中国掌握着该体系所赋予的强大权力。而夹在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却又与之缠绕不清的欧洲,必须学会如何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生存。(作者埃利·罗斯图姆是欧洲政策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