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JiM6r57Oj作者:克里·布朗,乔恒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英媒:为何世界应正视中国科学领导力/e3pmt7bdh/e3pn5250c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26日文章,原题:为什么世界必须正视中国的科学领导力 过去25年,有两段对话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大约2001年,我还是一位英国外交官,当时一名驻北京的欧盟官员对我们说,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允许向中国转让技术,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获得回报。2017年在奥地利,一名退休的英国安全官员疲惫地表示,如果说(欧洲)对华政策制定有何不变的规律,那就是永远落后于时代5到10年。时至2025年,这些观点依然发人深省。中国已成为研发领域的重要角色,但外界大多数国家仍未意识到这一事实。 10月23日,中国宣布未来五年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求“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决策者应认真对待中国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原因有三个。 第一,中国具备行动动力。中国深知对美国等国的科技依赖是软肋,必须实现自主。第二,中国政府承诺的目标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投入真金白银去实现。2007至2023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近5倍,不仅超过欧盟,更接近美国水平。“十五五”规划建议表明,这一趋势将持续。第三,中国拥有人才储备优势。2020年中国理工专业(STEM)毕业生约360万人,远超印度的260万人和美国的82万人。2022年中国理工领域博士毕业生约5万人,而美国为3.4万人。包括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在内的中国顶尖学府,在全球排名中位居前列。 展望未来,推动中国进步的将是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一个有力例证是今年1月杭州一家有200名员工的科技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DeepSeek。该公司证明中国能够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系统,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中国承认,仍有漫长道路要走。但敢于否定中国到2035年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目标可能性的人,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正因如此,其他国家有效与中国开展合作至关重要。 政策制定者需要摒弃自本世纪1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安全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并非一场新的冷战。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市场,世界其他地区需要推行多维度的务实外交,优先发展与中国存在共识的领域。例如,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已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 中国同样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2023年在英国布莱切利庄园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中国、欧盟、美国及其他26个国家共同承诺携手应对人工智能风险。此外,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慢性病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医疗与社会护理领域成为合作的沃土。 不过,分歧依然存在。一些西方决策者对“中国窃取知识产权”的执念亟待重新审视。西方国家仍具竞争优势的领域——如生命科学、核技术、半导体和量子计算——需要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各国政府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建立框架与协议,以公平地获得中国的技术成果。中方谈判代表向来立场强硬,欧美决策者必须明确自身诉求及实现路径。 政治因素不容忽视。中国的科技与知识生产将与其强国目标紧密相连,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要成为企图主宰、控制并对抗世界的国家。 要实现上述目标,世界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包括其文化、语言和政治。中国即将进行一场影响巨大的技术革命,因此值得世界各国深入研究,而非草率地作出反应。(作者克里·布朗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乔恒译) 176426377124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4263771248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26日文章,原题:为什么世界必须正视中国的科学领导力 过去25年,有两段对话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大约2001年,我还是一位英国外交官,当时一名驻北京的欧盟官员对我们说,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允许向中国转让技术,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获得回报。2017年在奥地利,一名退休的英国安全官员疲惫地表示,如果说(欧洲)对华政策制定有何不变的规律,那就是永远落后于时代5到10年。时至2025年,这些观点依然发人深省。中国已成为研发领域的重要角色,但外界大多数国家仍未意识到这一事实。 10月23日,中国宣布未来五年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求“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决策者应认真对待中国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原因有三个。 第一,中国具备行动动力。中国深知对美国等国的科技依赖是软肋,必须实现自主。第二,中国政府承诺的目标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投入真金白银去实现。2007至2023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近5倍,不仅超过欧盟,更接近美国水平。“十五五”规划建议表明,这一趋势将持续。第三,中国拥有人才储备优势。2020年中国理工专业(STEM)毕业生约360万人,远超印度的260万人和美国的82万人。2022年中国理工领域博士毕业生约5万人,而美国为3.4万人。包括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在内的中国顶尖学府,在全球排名中位居前列。 展望未来,推动中国进步的将是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一个有力例证是今年1月杭州一家有200名员工的科技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DeepSeek。该公司证明中国能够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系统,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中国承认,仍有漫长道路要走。但敢于否定中国到2035年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目标可能性的人,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正因如此,其他国家有效与中国开展合作至关重要。 政策制定者需要摒弃自本世纪1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安全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并非一场新的冷战。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市场,世界其他地区需要推行多维度的务实外交,优先发展与中国存在共识的领域。例如,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已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 中国同样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2023年在英国布莱切利庄园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中国、欧盟、美国及其他26个国家共同承诺携手应对人工智能风险。此外,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慢性病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医疗与社会护理领域成为合作的沃土。 不过,分歧依然存在。一些西方决策者对“中国窃取知识产权”的执念亟待重新审视。西方国家仍具竞争优势的领域——如生命科学、核技术、半导体和量子计算——需要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各国政府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建立框架与协议,以公平地获得中国的技术成果。中方谈判代表向来立场强硬,欧美决策者必须明确自身诉求及实现路径。 政治因素不容忽视。中国的科技与知识生产将与其强国目标紧密相连,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要成为企图主宰、控制并对抗世界的国家。 要实现上述目标,世界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包括其文化、语言和政治。中国即将进行一场影响巨大的技术革命,因此值得世界各国深入研究,而非草率地作出反应。(作者克里·布朗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