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EsVT作者:温宪 孙微 青木 邱永峥 丁廷立 王乐oversea.huanqiu.comarticle看“引号门”内CNN们如何表现/e3pmt7bdh/e3pn5250c本报驻美国、英国、德国记者 温宪 孙微 青木 本报赴云南特派记者 邱永峥 ●丁廷立 王乐“美国媒体对昆明的报道太缺德了!”、“到底美国是在反恐,还是在纵容恐怖分子?!”这是《环球时报》记者4日晚在北京街头听到的几位大妈的闲聊。针对3月1日晚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部分美国媒体,以及英德等西方国家的部分媒体表现出虚伪与冷酷。它们的报道阴阳怪气、逻辑混乱,把恐怖分子(Terrorist)打上引号,甚至别有用心地挑拨中国的民族关系,这无疑激起中国人的怒气。有人说,西方一些媒体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这就是它们的“引号门”。美国《外交政策》3日题为“T开头的词”的文章称,西方媒体的偏见认知曾在北京奥运会前激怒过中国舆论,这次中国人对西方媒体对昆明事件的报道表示不满。连日来,这种愤怒触动到美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3日表示,美国接受中国对袭击事件是“恐怖行径”的定性,对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有意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予以谴责,“我们就人员死难表达我们的哀悼”。但西方媒体违背新闻客观公正原则,它们采取的双重标准做法,仍令人不可原谅。CNN敷衍回复本报记者质疑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不愿使用“恐怖分子”这个词。CNN在相关报道中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并居心叵测地称此类“持刀袭击”并非第一次,2010年和2012年也在校园发生过,但并无“政治联系”。美联社在相关报道中加上“官方所称的恐怖分子”这一前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将恐怖分子称为“攻击者”。在讲述事件来龙去脉时,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无视新疆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毫不掩饰地挑拨中国民族关系。更有甚者,美联社在选择性引用某受访者的话时,竟声称“应让维吾尔人独立”。《时代》周刊在3月1日的报道标题中使用未带引号的“恐怖分子”袭击,并在文中直接将此描述为“大规模恐怖主义袭击”,但与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一样,都使用了“Blame”一词,声称中国将此次凶残袭击‘归咎于’(或怪罪于)某个特定的群体。 纵观CNN涉及中国新疆或西藏问题的报道,几乎总是一个套路:以“维汉”或“藏汉”民族矛盾为结尾。很难不让读者怀疑其报道动机和居心。在CNN的一篇报道中,不仅流露出对无辜死伤者巨大痛苦的漠视,对恐怖袭击者的同情,甚至变本加厉地描述恐怖袭击分子的“视死如归”,其中援引一个事件亲历者的话说:“当他们开始砍杀人时,他们已经准备去死,他们不怕死。”不少CNN网站的网民留言对CNN的相关报道表示不满。署名“stone”的网民称:“CNN的报道充斥偏见,难道只有攻击美国人的才是‘恐怖分子’?”该条留言得到81个“点赞”。署名“Sylon”的网民质问:“为何去年5月一名伦敦军官被人杀死就称之为‘恐怖主义’,而数百名中国无辜百姓在昆明遭到砍杀就只是‘民族冲突’?我们何时已开始为恐怖分子寻找借口?”关注CNN报道的人发现,在此后一些报道中,CNN取消了恐怖分子一词上的引号。《环球时报》驻美记者3月3日就“为什么CNN在报道昆明暴力恐怖事件时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难道CNN不认为这些作案者是恐怖分子吗”的问题向CNN发去邮件。从CNN得到的回复是:“感谢你拨冗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我们欣赏你对此问题的反馈,并将与那些需要看到的人分享你的评论。再次感谢你的兴趣。”记者同时向CNN打电话询问此事,但未接到回复。德国《明镜》周刊2日题为“昆明站刺杀:菜刀血案”的报道,同样把恐怖分子一词加上引号。其驻华记者在报道中最后写道:“不过,(中国)缺乏一个具体的(恐怖分子)证据。”这似乎是有意在为恐怖分子开脱。这真是滑稽透顶!去年波恩火车站发现一个可疑箱子,德国就忙着报道称与“恐怖主义”有关。德国《每日镜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编辑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般的德国媒体都会参考德新社、《明镜》周刊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同时也会参考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际大媒体的措辞。她说:“在国际报道上,特别是关于中国的敏感问题。西方主流媒体的口径一般是一致的。”外媒扭捏辩解“引号门”英国《每日电讯报》、BBC等开始报道“3·01”暴恐事件时,只定性或描述为“持刀袭击”或“持刀砍杀”。BBC驻北京记者约翰·苏德沃斯4日在网站上回应,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抱怨在新疆问题上西方采取双重标准,外媒对昆明事件的报道则是最新佐证。约翰说,中国不是第一个抱怨国际媒体没有使用恐怖主义标签的国家,BBC去年在报道内罗毕购物中心枪袭事件时,也被指责没有使用“恐怖主义”措辞。根据BBC的《编辑指南》,记者在没有注明出处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主义”一词。恐怖主义是具有显著政治色彩的词汇,带有价值判断和情感,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格外小心。一些西方媒体阴阳怪气的报道,引起中国媒体和民众的强烈不满,对此现象,美国媒体有所关注。《时代》周刊网站3日报道称,“昆明发生大规模砍杀后,中国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作出反应”,某些国际媒体拒绝将这次袭击称为恐怖主义,或为之打上引号的做法激怒了许多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在相关报道中说:“‘西方的伪善’是部分中国媒体发泄怒火的目标。”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说,昆明“3·01”暴恐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谴责恐怖分子所犯下的暴行,而部分西方媒体却以带引号的“恐怖分子”描述暴徒,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发布的声明中将本次恐怖袭击描述为“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这些举动再次激起中国网民对西方世界长期奉行恐怖主义“双重标准”的声讨。针对西方媒体关于恐怖分子的“引号门”,该文称,“在中文里,与英语一样,引号可用来表示引用、怀疑或轻蔑口气”,在有关恐怖主义问题的表述上,任意添加引号的行为很可能引发激烈反应。中国的微博立即证明了这一点,“引号门”事件很快在中国网民中传播并掀起一股强烈的怒潮。对部分西方媒体在“恐怖分子”一词上的遮遮掩掩,《外交政策》文章简单地辩称,“由于许多西方媒体转载了中国官方通讯社的报道,所以使用引号表示转引他人表述”。针对“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的说法,一条获得许多网民支持的微博评论这样写道:“如果美国将发生在中国的恐怖袭击事件称为‘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也应被称为‘一起令人遗憾的交通事故’”。美国驻华使馆回应称,中国民众对美国声明的误解,部分是由于翻译不当导致。《外交政策》的文章援引“牛博网创始人罗永浩”的话说:“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无论按哪个国家的标准来看,十几个统一着装行动,对无辜市民进行无差别杀戮的暴徒都是毫无疑问的恐怖分子。西方媒体这次的表现,我这个老牌西奴也看不下去了。”如何引导外媒客观报道是学问同样,2008年拉萨“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欧美一些媒体均有不实报道。德国六大政治基金会之一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2010年6月曾公布过《德国媒体报道中国的调查研究报告》,认为德媒对华报道存在偏见,应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参与调查的埃尔福特大学学者卡罗拉·里希特认为,在德媒的一些报道中,多半属于固有观念下的“陈词滥调”,带有“矮化(中国形象)”的特点,焦点多集中于“少数民族问题、西藏和台湾领土主权以及人权问题”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怎样才能让境内外媒体第一时间进行采访,这样做能否引导外媒的公正客观,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据《环球时报》赴昆明记者了解,“3·01”暴恐事件后,外媒驻华人员最快的2日凌晨就赶到昆明。《环球时报》记者也在抵达后立即与协调记者采访的云南省外宣办官员取得联络,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安排记者采访,也没有举行记者会的计划,一切报道以国家通讯社为主。”直到3日云南省卫生厅举行的受伤人员救治记者会上,记者才看到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和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新闻助理参加。一名美联社驻华老记者私下说:“既然恐怖袭击如此之惨烈,为什么采访个现场和伤员都那么不容易呢?”他有点不太理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征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尽快把新闻发布会制度建立起来,这次也许因为发生暴恐袭击的地方过去相对平静,所以反应不够快。但她认为,即使我们通过这些方式引导西方媒体,也很难说会管用。张征说,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引起中国民众不满,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立场”存在问题,对中国带有偏见。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政治与媒体领域专家夫罗里扬·卢佩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按照西方做法,“恐怖主义”的定性会由警方先对外媒公布,而不是政府或官方媒体先说。但他认为,一些西方媒体这次报道昆明暴恐事件时显得“缺乏同情心”,甚至违背新闻客观公正原则,更是对受害者的不敬。卢佩表示,这种带有倾向性,也就是意识形态观念作怪的对华报道现象在未来几年估计仍会存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今年1月29日刊文称,中国在德国媒体或公众心中的形象总是很单一、甚至被扭曲,这与德国缺乏真正既了解中国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有关。▲139395815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朱马烈环球时报139395815000011[]{"email":"zhumalie@huanqiu.com","name":"朱马烈"}
本报驻美国、英国、德国记者 温宪 孙微 青木 本报赴云南特派记者 邱永峥 ●丁廷立 王乐“美国媒体对昆明的报道太缺德了!”、“到底美国是在反恐,还是在纵容恐怖分子?!”这是《环球时报》记者4日晚在北京街头听到的几位大妈的闲聊。针对3月1日晚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部分美国媒体,以及英德等西方国家的部分媒体表现出虚伪与冷酷。它们的报道阴阳怪气、逻辑混乱,把恐怖分子(Terrorist)打上引号,甚至别有用心地挑拨中国的民族关系,这无疑激起中国人的怒气。有人说,西方一些媒体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这就是它们的“引号门”。美国《外交政策》3日题为“T开头的词”的文章称,西方媒体的偏见认知曾在北京奥运会前激怒过中国舆论,这次中国人对西方媒体对昆明事件的报道表示不满。连日来,这种愤怒触动到美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3日表示,美国接受中国对袭击事件是“恐怖行径”的定性,对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有意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予以谴责,“我们就人员死难表达我们的哀悼”。但西方媒体违背新闻客观公正原则,它们采取的双重标准做法,仍令人不可原谅。CNN敷衍回复本报记者质疑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不愿使用“恐怖分子”这个词。CNN在相关报道中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并居心叵测地称此类“持刀袭击”并非第一次,2010年和2012年也在校园发生过,但并无“政治联系”。美联社在相关报道中加上“官方所称的恐怖分子”这一前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将恐怖分子称为“攻击者”。在讲述事件来龙去脉时,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无视新疆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毫不掩饰地挑拨中国民族关系。更有甚者,美联社在选择性引用某受访者的话时,竟声称“应让维吾尔人独立”。《时代》周刊在3月1日的报道标题中使用未带引号的“恐怖分子”袭击,并在文中直接将此描述为“大规模恐怖主义袭击”,但与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一样,都使用了“Blame”一词,声称中国将此次凶残袭击‘归咎于’(或怪罪于)某个特定的群体。 纵观CNN涉及中国新疆或西藏问题的报道,几乎总是一个套路:以“维汉”或“藏汉”民族矛盾为结尾。很难不让读者怀疑其报道动机和居心。在CNN的一篇报道中,不仅流露出对无辜死伤者巨大痛苦的漠视,对恐怖袭击者的同情,甚至变本加厉地描述恐怖袭击分子的“视死如归”,其中援引一个事件亲历者的话说:“当他们开始砍杀人时,他们已经准备去死,他们不怕死。”不少CNN网站的网民留言对CNN的相关报道表示不满。署名“stone”的网民称:“CNN的报道充斥偏见,难道只有攻击美国人的才是‘恐怖分子’?”该条留言得到81个“点赞”。署名“Sylon”的网民质问:“为何去年5月一名伦敦军官被人杀死就称之为‘恐怖主义’,而数百名中国无辜百姓在昆明遭到砍杀就只是‘民族冲突’?我们何时已开始为恐怖分子寻找借口?”关注CNN报道的人发现,在此后一些报道中,CNN取消了恐怖分子一词上的引号。《环球时报》驻美记者3月3日就“为什么CNN在报道昆明暴力恐怖事件时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难道CNN不认为这些作案者是恐怖分子吗”的问题向CNN发去邮件。从CNN得到的回复是:“感谢你拨冗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我们欣赏你对此问题的反馈,并将与那些需要看到的人分享你的评论。再次感谢你的兴趣。”记者同时向CNN打电话询问此事,但未接到回复。德国《明镜》周刊2日题为“昆明站刺杀:菜刀血案”的报道,同样把恐怖分子一词加上引号。其驻华记者在报道中最后写道:“不过,(中国)缺乏一个具体的(恐怖分子)证据。”这似乎是有意在为恐怖分子开脱。这真是滑稽透顶!去年波恩火车站发现一个可疑箱子,德国就忙着报道称与“恐怖主义”有关。德国《每日镜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编辑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般的德国媒体都会参考德新社、《明镜》周刊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同时也会参考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际大媒体的措辞。她说:“在国际报道上,特别是关于中国的敏感问题。西方主流媒体的口径一般是一致的。”外媒扭捏辩解“引号门”英国《每日电讯报》、BBC等开始报道“3·01”暴恐事件时,只定性或描述为“持刀袭击”或“持刀砍杀”。BBC驻北京记者约翰·苏德沃斯4日在网站上回应,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抱怨在新疆问题上西方采取双重标准,外媒对昆明事件的报道则是最新佐证。约翰说,中国不是第一个抱怨国际媒体没有使用恐怖主义标签的国家,BBC去年在报道内罗毕购物中心枪袭事件时,也被指责没有使用“恐怖主义”措辞。根据BBC的《编辑指南》,记者在没有注明出处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主义”一词。恐怖主义是具有显著政治色彩的词汇,带有价值判断和情感,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格外小心。一些西方媒体阴阳怪气的报道,引起中国媒体和民众的强烈不满,对此现象,美国媒体有所关注。《时代》周刊网站3日报道称,“昆明发生大规模砍杀后,中国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作出反应”,某些国际媒体拒绝将这次袭击称为恐怖主义,或为之打上引号的做法激怒了许多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在相关报道中说:“‘西方的伪善’是部分中国媒体发泄怒火的目标。”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说,昆明“3·01”暴恐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谴责恐怖分子所犯下的暴行,而部分西方媒体却以带引号的“恐怖分子”描述暴徒,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发布的声明中将本次恐怖袭击描述为“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这些举动再次激起中国网民对西方世界长期奉行恐怖主义“双重标准”的声讨。针对西方媒体关于恐怖分子的“引号门”,该文称,“在中文里,与英语一样,引号可用来表示引用、怀疑或轻蔑口气”,在有关恐怖主义问题的表述上,任意添加引号的行为很可能引发激烈反应。中国的微博立即证明了这一点,“引号门”事件很快在中国网民中传播并掀起一股强烈的怒潮。对部分西方媒体在“恐怖分子”一词上的遮遮掩掩,《外交政策》文章简单地辩称,“由于许多西方媒体转载了中国官方通讯社的报道,所以使用引号表示转引他人表述”。针对“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的说法,一条获得许多网民支持的微博评论这样写道:“如果美国将发生在中国的恐怖袭击事件称为‘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也应被称为‘一起令人遗憾的交通事故’”。美国驻华使馆回应称,中国民众对美国声明的误解,部分是由于翻译不当导致。《外交政策》的文章援引“牛博网创始人罗永浩”的话说:“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无论按哪个国家的标准来看,十几个统一着装行动,对无辜市民进行无差别杀戮的暴徒都是毫无疑问的恐怖分子。西方媒体这次的表现,我这个老牌西奴也看不下去了。”如何引导外媒客观报道是学问同样,2008年拉萨“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欧美一些媒体均有不实报道。德国六大政治基金会之一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2010年6月曾公布过《德国媒体报道中国的调查研究报告》,认为德媒对华报道存在偏见,应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参与调查的埃尔福特大学学者卡罗拉·里希特认为,在德媒的一些报道中,多半属于固有观念下的“陈词滥调”,带有“矮化(中国形象)”的特点,焦点多集中于“少数民族问题、西藏和台湾领土主权以及人权问题”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怎样才能让境内外媒体第一时间进行采访,这样做能否引导外媒的公正客观,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据《环球时报》赴昆明记者了解,“3·01”暴恐事件后,外媒驻华人员最快的2日凌晨就赶到昆明。《环球时报》记者也在抵达后立即与协调记者采访的云南省外宣办官员取得联络,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安排记者采访,也没有举行记者会的计划,一切报道以国家通讯社为主。”直到3日云南省卫生厅举行的受伤人员救治记者会上,记者才看到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和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新闻助理参加。一名美联社驻华老记者私下说:“既然恐怖袭击如此之惨烈,为什么采访个现场和伤员都那么不容易呢?”他有点不太理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征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尽快把新闻发布会制度建立起来,这次也许因为发生暴恐袭击的地方过去相对平静,所以反应不够快。但她认为,即使我们通过这些方式引导西方媒体,也很难说会管用。张征说,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引起中国民众不满,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立场”存在问题,对中国带有偏见。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政治与媒体领域专家夫罗里扬·卢佩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按照西方做法,“恐怖主义”的定性会由警方先对外媒公布,而不是政府或官方媒体先说。但他认为,一些西方媒体这次报道昆明暴恐事件时显得“缺乏同情心”,甚至违背新闻客观公正原则,更是对受害者的不敬。卢佩表示,这种带有倾向性,也就是意识形态观念作怪的对华报道现象在未来几年估计仍会存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今年1月29日刊文称,中国在德国媒体或公众心中的形象总是很单一、甚至被扭曲,这与德国缺乏真正既了解中国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