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yMLZ作者:张晓芳oversea.huanqiu.comarticle日媒:中日“两雄”并存 和则两利/e3pmt7bdh/e3pmtc9ek日本新华侨报网1月17日文章 原题:应重视中日关系“磨合期”的新问题刮风了,下雨了,在刚刚送走的2012年,中日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日子。本来,这一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中日两国政府第一次定位的“国民友好交流年”,是中日关系值得庆贺的日子。但是,这一年偏偏碰上言行不一的日本民主党政权野田佳彦首相,他一边在嘴上高喊着“当年我曾经参加过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活动,我是中日友好交流之子”,一边悍然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实行所谓的“国有化”,把钓鱼岛从“实际控制”转为“法理占有”,挑战中国的主权,伤害中华民族的感情,导致中日关系降至恢复邦交以来的最低点。飘雪了,降温了,在刚刚迎来的2013年,中日关系正在经历着寒雪严冬的时刻。这一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的日子,本来是中日关系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流年。但是,去年岁末卷土重来的日本自民党政权并没有能够把握时机,“回笼首相”安倍晋三也没有能够推助中日关系“梅开二度”。与2006年就任首相12天后立即访华进行“破冰之旅”相比,这次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与他的阁僚一起进行“环中国之旅”——副首相麻生太郎出访缅甸,首相特使额贺福志郎出访韩国,外相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安倍晋三从2月16日开始出访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其目的简单而明确——践行“价值观外交”,构建“对华包围圈”。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借“经济重建”之名,行扩张军备之实。利用发行国债大肆圈钱,一会儿要购买美国最新式无人驾驶侦察机“全球鹰”,一会儿要购买频出事故、被讥讽为“寡妇制造机”的美国运输机“鱼鹰”,一会儿要修改《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日美防卫合作指南》,一会儿要强化“动态防卫力”,而这一系列军事举措的借口都是因为中国如何如何,从而让中日两国的上空笼罩起战争的阴影,中日两国用数千万人鲜血和生命代价换来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有可能毁之一旦。 面对安倍晋三在外交上、军事上的布局,人们既为中日关系的未来捏一把汗,应该扎实准备不测事态的发生,又应该“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刻认识中日关系现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从容的心态着眼于中日关系的长远。回首中日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两个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其一是两雄并存问题。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同居亚洲,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两雄并存的局面。盛唐时期,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关系呈现“中强日弱”状态。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中国,中日关系处于“日强中弱”状态。二战结束时,日本成为战败国,中日关系再次处于“中强日弱”局面。日本经过战后复兴,一度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日关系在经济上呈现出“日强中弱”的局面。现在,中日分别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如何在亚洲地区共存发展,成为一个尚未解决的课题。其二是海洋权益问题。近年来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领土之争、东海能源之争、南海航路之争,其背后都是海洋权益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大陆国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换,海权意识正在觉醒。而日本作为传统海洋国家,试图把中国围困在陆地之上。以往,中日关系中的问题大多是历史认识问题的“口水仗”;今后,中日关系的问题或许集中的海洋权益问题上。纵观中日关系的发展史,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如果安倍政权能够调整思维、调整心理、调整情感、调整战略,就可以促进两国走共同发展、利益共赢的道路。反之,中日关系继续僵持甚至停摆,“安倍2.0时代”也会很快结束。中日关系的严冬何时结束,现在还不敢说。但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13584664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uxiaolei环球网135846648000011["9CaKrnJyuNe","9CaKrnJygjU","9CaKrnJydfo","9CaKrnJycXv","9CaKrnJxYfE"]{"email":"zhuxiaolei@huanqiu.com","name":"zhuxiaolei"}
日本新华侨报网1月17日文章 原题:应重视中日关系“磨合期”的新问题刮风了,下雨了,在刚刚送走的2012年,中日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日子。本来,这一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中日两国政府第一次定位的“国民友好交流年”,是中日关系值得庆贺的日子。但是,这一年偏偏碰上言行不一的日本民主党政权野田佳彦首相,他一边在嘴上高喊着“当年我曾经参加过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活动,我是中日友好交流之子”,一边悍然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实行所谓的“国有化”,把钓鱼岛从“实际控制”转为“法理占有”,挑战中国的主权,伤害中华民族的感情,导致中日关系降至恢复邦交以来的最低点。飘雪了,降温了,在刚刚迎来的2013年,中日关系正在经历着寒雪严冬的时刻。这一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的日子,本来是中日关系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流年。但是,去年岁末卷土重来的日本自民党政权并没有能够把握时机,“回笼首相”安倍晋三也没有能够推助中日关系“梅开二度”。与2006年就任首相12天后立即访华进行“破冰之旅”相比,这次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与他的阁僚一起进行“环中国之旅”——副首相麻生太郎出访缅甸,首相特使额贺福志郎出访韩国,外相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安倍晋三从2月16日开始出访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其目的简单而明确——践行“价值观外交”,构建“对华包围圈”。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借“经济重建”之名,行扩张军备之实。利用发行国债大肆圈钱,一会儿要购买美国最新式无人驾驶侦察机“全球鹰”,一会儿要购买频出事故、被讥讽为“寡妇制造机”的美国运输机“鱼鹰”,一会儿要修改《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日美防卫合作指南》,一会儿要强化“动态防卫力”,而这一系列军事举措的借口都是因为中国如何如何,从而让中日两国的上空笼罩起战争的阴影,中日两国用数千万人鲜血和生命代价换来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有可能毁之一旦。 面对安倍晋三在外交上、军事上的布局,人们既为中日关系的未来捏一把汗,应该扎实准备不测事态的发生,又应该“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刻认识中日关系现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从容的心态着眼于中日关系的长远。回首中日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两个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其一是两雄并存问题。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同居亚洲,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两雄并存的局面。盛唐时期,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关系呈现“中强日弱”状态。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中国,中日关系处于“日强中弱”状态。二战结束时,日本成为战败国,中日关系再次处于“中强日弱”局面。日本经过战后复兴,一度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日关系在经济上呈现出“日强中弱”的局面。现在,中日分别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如何在亚洲地区共存发展,成为一个尚未解决的课题。其二是海洋权益问题。近年来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领土之争、东海能源之争、南海航路之争,其背后都是海洋权益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大陆国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换,海权意识正在觉醒。而日本作为传统海洋国家,试图把中国围困在陆地之上。以往,中日关系中的问题大多是历史认识问题的“口水仗”;今后,中日关系的问题或许集中的海洋权益问题上。纵观中日关系的发展史,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如果安倍政权能够调整思维、调整心理、调整情感、调整战略,就可以促进两国走共同发展、利益共赢的道路。反之,中日关系继续僵持甚至停摆,“安倍2.0时代”也会很快结束。中日关系的严冬何时结束,现在还不敢说。但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